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025365
  • 作      者:
    孙秀芳著
  • 出 版 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孙秀芳,1974年生,河北东光人。2014年毕业于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共党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江苏省*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其他各类课题多项,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河北学刊》《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中的一种。《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以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研究对象。根据六十余年来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把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大致划分为“52体系”“61体系”“过渡体系”“85体系”和“跨世纪体系”,并按照每一课程体系的设置背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分别进行剖析,全方位展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的历史图景,并揭示各课程体系的突出特点。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还抽象出该课程体系演进的内在逻辑、基本经验和不足,尝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下一步建设和改革探路。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
  1.文献分析法
  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研究中,注重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以及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等,力图客观全面考察和梳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渊源及其演进脉络。同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也充分吸收借鉴当代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研究的成果,以使本课题的研究更深入、更科学,并具有时代感。
  2.唯物史观的方法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尽可能客观全面透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部要素及其特点,阐释其所以然,以期对未来的深入研究,尤其是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变革探路。
  3.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既有对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的宏观整体把握,又注重对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微观考察。在全方位顺序铺展每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的演进逻辑及其得失进行评析,在微观和宏观分析的过程中,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对策。
  4.多学科的综合运用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的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跨学科性研究,要求采取交叉学科的方法,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和多维度的思考。
  五、主要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以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研究对象,合理划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变的历史时期,实事求是地叙述和分析了各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轨迹,客观考察了影响该课程体系生长的政治生态,以便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该课程体系的历史地位。本研究通过对各课程体系的条分缕析和课程体系间的分析对比,力图再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发展脉络,揭示其演变的一般规律,从而能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研究丛书: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结构上分为十章,具体论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研究的价值,对国内相关研究加以综述,并说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历史渊源。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它扎根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德化主义传统,近代以来国民政府三民主义教育也对其产生了或明或暗的影响,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则为其提供了直接经验。同时,中共的思想政治工作又与苏俄经验尤其是列宁的“灌输论”密切相关。这些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历史经验不仅为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也奠定了其“历史合法性”的基础。
  第三章:苏联化的“52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诞生于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它肩负着改造旧教育、旧思想的艰巨任务,其首先面临的第一要务是破旧立新,即肃清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高校的影响,用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高校师生,实现高等教育的新民主主义化和社会主义化。因此,革命性是“52体系”的鲜明特点,这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均有所体现。革命性还表现为对苏联经验的模仿和照搬,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新教育的建设,也是确认新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尺度。
  第四章:初步中国化的“61体系”。以政治思想战线上“不断革命”的国内形势和中苏两国两党关系恶化的国际形势为基本背景,以“去苏联化”和独立自主为主要考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调整。经过此番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苏联元素被清除至最小限度,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理论占据了统治地位,可以说“61体系”初步实现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中国化改造。然而,由于“左”的思潮不断滋生蔓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断受到干扰乃至破坏。
  ……
展开
目录
**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新*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历史渊源

**节  *国传统的德化主义教育

一、*国古代伦理道德教化传统

二、近代国民党统治下的三民主义教育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课程化的滥觞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苏联化的“52体系”

**节  “52体系”产生的背景

一、教育方针的革故鼎新

二、思想改造运动

第二节  “52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52体系”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门类

二、课程比例

第四节  “52体系”的课程内容

一、编译讲授提纲

二、编译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五节  “52体系”的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课程考核的“*一标准”

小结

第四章  初步*国化的“61体系”

**节  “61体系”产生的背景与形成

一、政治思想上“不断革命”

二、“61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6l体系”的课程理念及其设置

一、日益“左”倾的课程理念

二、“*国化”改造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61体系”的课程内容

一、自主编选教材

二、课程要为政治斗争服务

第四节  “6l体系”的课程实施及其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考试的取消

小结

第五章  拨乱反正的“过渡体系”

**节  “过渡体系”产生的背景与形成

一、“文革”后教育界的思想变动

二、“过渡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过渡体系”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门类与组织机构

二、课程比例

第三节  “过渡体系”的课程内容

一、“有教学大纲、无统编教材”

二、着重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第四节  “过渡体系”的课程实施及其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考试考查制度的恢复与补考的实行

小结

第六章  初具“两课”形态的“85体系”

**节  “85体系”产生的背景与形成

一、改革开放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二、“85体系”的形成和调整

第二节  “85体系”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科目与门类

二、课程比例

第三节  “85体系”的课程内容

一、教学大纲

二、教材建设

第四节  “85体系”的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二、考试制度改革与德育考评办法

小结

第七章  走向成熟的“跨世纪体系”

**节  “跨世纪体系”产生的背景与形成

一、国内外环境的世纪变动

二、“跨世纪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跨世纪体系”的课程设置

一、课程门类与科目

二、课程比例

第三节  “跨世纪体系”的课程内容

一、课程基本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三、课程管理与教材

第四节  “跨世纪体系”的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强化实践环节

三、教师队伍建设

小结

第八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进逻辑与得失

**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的内在逻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变的动因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稳定性因素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度参与当代*国意识形态建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自身更具时代性和科学性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中积累的基本经验

一、执政党的重视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传播国家知识、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发展需要是须臾不可偏离的天职

三、坚持稳定与创新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存和发展之道

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机的法宝

五、确定合理的课程比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和谐相处之道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进中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理念:政治性和科学性调谐困难

二、课程内容:重复性问题挥之不去

三、课程管理:集权和分权的天平难以平衡

四、课程实施:教师责任与权益的不对称性突出

第九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路径

**节  秉承“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理念

一、“以人为本”首要的是“以学生为本”

二、“以人为本”也需要切实为广大教师服务

三、“以人为本”还要落实到教材的管理上

第二节  减少和规避高校与中学课程内容的重复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重复性的两种类型

二、加强大学、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培养目标的衔接

三、加强大学、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材的衔接

第三节  探索课程实施方法创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概论

二、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

三、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

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四节  积极借鉴国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益经验

一、执政党应牢牢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导权

二、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努力做到理论创新先行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应努力实现多样化

四、应着眼于民族性和世界性,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