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评论(2015年第2期·总第16期)》:
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主导了过去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金融市场。新的金融产品、金融运行方式被不断创设出来。金融机构的行为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近些年来我国的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以规避行政管制为目标。这带来了影子银行的迅速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的快速累积。而在金融大发展的同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却显得更为脱节,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凸显。
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中,更加需要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逻辑做深入梳理,找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所需的前提条件。然后,通过恰当的政策应对,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从国际视角出发,我们研究了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中找出了对我们有益的启示。在全面梳理了34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案例之后,我们发现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在短期内给实际利率带来上升的压力。而从结果来看,那些渐进式的、选择了恰当时机并且有其他改革配套的利率市场化更容易成功。
从国内视角出发,我们需要透过表象,探寻我国利率市场化背后深层次的逻辑,以及其中的关键节点。首先,现行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模糊了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边界,因而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金融市场的运行。而更重要的是,资金需求主体对利率的不敏感,造成了金融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令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升反降。我们证明了当经济中存在利率相对不敏感的资金需求主体的时候,放开利率反而会导致资金更多地被配置给这些相对不敏感的主体,而更多将利率敏感的企业挤出市场。我国这几年的现实证实了这一点。在我国经济内部大量存在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公司。这些公司因为拥有来自政府的隐性担保,所以预算约束没有硬化,因而对利率相对没那么敏感。它们由于对高利率有更高的承受力,因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明显挤压了利率更加敏感的民营企业的融资空间'。利率水平也因此被推高,加大了金融与实体之间的脱节。
尽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利率市场化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而我国的金融政策应该将重心放在维护利率市场化的平稳推进之上。基于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的认识,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带给金融市场的扭曲。这可以通过财税改革来实现。而在改革之中,预算口径财政赤字应该大幅放大。这样才可以给隐性政府债务的显化留出空间。而显性的存款保险也需要加快建立,以取代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从而在金融市场中明晰政府的边界。在操作层面上,决策者还需审慎处理信用风险的个案,以免引发系统性的危机。而货币政策需要保持宽松态势,以对冲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利率带来的上升压力,减小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节程度。
本文的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文献综述,回顾现有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总结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第四部分基于现状,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逻辑;第五部分给出了我们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与这些研究相比,本报告一方面将更系统而有针对性地总结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主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该国宏观经济变量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重点讨论最近两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常规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以指出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过在此之前,还是有必要对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一定的总结和梳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