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编制原理与技术》:
第二章 中学语文科考试概述
第三节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科命题的发展动态
面对语文命题领域存在的问题,语文考试到底该何去何从?近年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的相继出台,指出了我国教育测评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考试命题呈现出新的发展动态,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下试题编制的精神内涵,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发挥考试的回流作用即积极的反拨作用(Back wash Effect)。
一、我国语文考试测评的发展动态
(一)考试内容的变化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考试内容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语文课程是一个整体,其考试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技能的诸多方面: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因此,既要注重书面表达能力的考核,也要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价。然而,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向来以书面语为重点,“语文”更多地被理解为“语言文学”或者“语言文字”的简称,思想上根深蒂固地认为人的书面语是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的,所以在思维训练和传意上比口语更为重要”。基础语文教育首先就是继承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种以书面语为教学基础并以书面语领先的强势思想,极大地满足了注重知识灌输、追求升学应试的基础教育模式,从而使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集中在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口语交际教学形同虚设,听说能力的训练无法落到实处。在升学竞争的滚滚硝烟中,大规模考试因不重视或基本不包含对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从而对口语交际教学造成了不良的反拨作用。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试题的编制更多地考虑检测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近两年来,一些地区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设计了听说能力书面检测题。同时,语文试题将考试目标由传统的知识的检测和巩固定位为“转知为智”――知识的创新和开发。此外,新课程改革提倡考试题型要以主观题为主,鼓励学生有创见。不能用难题、怪题、偏题和繁琐机械的题目考学生。新课程从语文学科的特殊角度充分肯定了试题的多样选择和思维的多种流向,给学生以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体现了以鼓励新见解为特征的变革。同时,对语文综合素质和其他潜能的考核还体现在其他各种考试中。例如,自主招生考试语文题相比普通高考语文题而言,思维性强,它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观点及灵活的思维。
(二)考试形式的变化
考试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惟有多样化的考试形式才能作出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判断,从而避免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考试作为一种反馈、检测、评价的手段,同样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但是,应试教育中出现的“高分低能”,反映出考试的局限性。素质教育不会取消考试,但要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要克服考试的局限性,做到“分”与“能”对应,“分”是“能”的反映。以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能力是难以用书面形式来检查的。
为了更好地、更科学地检测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例如,目前语文学科开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内容,灵活运用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和实践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相对高考而言,中考改革力度更大。例如,2001年宜昌市语文中考首次采用开卷方式进行,目的是让考生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性。尽管对于如何在语文中考开卷考试中保证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但在提高命题质量的前提下,开卷考试有利于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