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湖书系:语言小品》:
编者:根据已经了解到的情况和线索,我们梳理了一下。“给力”从诞生到流行,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北京少数大学生开始使用“给力”。因为是“少数”,所以还称不上大学的“校园语言”,只是一种“寝室语言”。据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6级动漫配音小组成员说,为了自娱自乐,他们在201寝室里经常使用一些新造的词语,其中“给力”从大一一直说到大四。(参看《新闻晨报》2010年12月10日)可见“给力”这个词,2006年就有了。
第二阶段,几个学文学的大学生于2009年12月创立了一个“给力网”,其宗旨是倡导“雷人文化,给力生活”,希望大众能拥有激情、震撼和刺激的人生。他们用“给力”“不给力”两个词来评判文学作品精彩与否。到2010年1月,给力网注册会员超过了2000人,于是这两个词就在这个小范围里流传着、应用着。
第三阶段,2010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CVCN201配音小组(由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寝室四个80后男生组成),在日本漫画家增田幸助创作的《搞笑漫画日和》中精选了六集,采用他们寝室里惯用的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感的语词进行中文配音。“给力”一词就出现在其中一集《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故事一开始,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师徒都愣了神,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视频挂到网上,点击量迅速超过百万,不经意间“给力”“不给力”成了网上流行词。紧接着是5月份南非世界杯期间,网友们频繁使用“给力”和“不给力”来抒发看球赛时的情绪。如“西班牙太给力了!”“法国不给力!”尽管此后有一些纸质媒体(像《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长江日报》等)也偶尔用过,但还只能看作是网络热词。例如2010年8月31日的《解放日报》就有这样的句子:“遗憾的是,中国足协针对球场暴力的整治始终不温不火,用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形容就是一点也不'给力'。”
第四阶段,2010年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标题上,这是一个转折点。“给力”“不给力”这两个网络热词华丽转身,从此成为流行在各类媒体上的热词了。
读者:听说有人向《人民日报》编辑部质疑:“给力”在网络流行时,分明是个形容词,可是在《人民日报》那个标题中怎么变成动词了?
编者:大凡热词,往往是人见人爱的。由于使用的人数多,使用的频率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必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变异,因此许多热词的意义和用法演变得很快,有的迅速变成多义词和多功能词,“给力”也不例外。从目前语言应用实际情况来看,“给力”已经兼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语法功能,并且都具有多义性。
在“真给力”“很给力”“太给力了”中,“给力”是形容词,可表示“牛”“棒”“酷”“爽”“精彩”“出色”等多种意思。而“不给力”则表示“失望…'遗憾”等。
“给力”从构词上看,是动宾结构,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给予力量”,所以用作动词也是十分自然的。动词“给力”可表示“给予力量”'给予支持“”加油“”加一把力“等意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