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汉关故事》:
汉口成了洋人的通商口岸 1858年11月,入冬不久的汉口早早就被一场大雪打进了冰窟窿。就在这天寒地冻之时,长江申汉航道上,一支挂着“米”字旗、由“狂怒”号巡洋舰等6 艘军舰组成的英国舰队正在英国特使额尔金率领下,一路逆流而上,急速开往汉口。
为何在这长江流域很不太平、太平军与清军正在此激战正酣之际,他们会奔汉口而来呢?原来,时为英国全权代表的额尔金刚刚在上海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根据条约,英国可在清军剿灭太平军后,在汉口以下直至进入东海口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内任意选择3个地方作为通商口岸。
这项条约的签订让额尔金高兴得发狂,他没耐性等到剿灭太平军的那天了,在上海事情完结后,立马带着他的人马急匆匆地去行使他的帝国使命。这一路他们顾不上欣赏沿途的美景,忙不停地勘察航道、水文、气象,侦察长江中下游的政治、经济情况,为大英帝国庞大的商业船队在不久的将来全面进入长江流域做准备。甲板上,不时出现额尔金的身影,他迎着凛冽的江风,时而拿着望远镜仔细观看着两岸的地理情况,时而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英国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英国人觊觎进入中国内地,取得在长江流域开埠通商的权利可谓蓄谋已久。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依仗坚船利炮,没费多大气力就把清军打得一败涂地。战败的清政府只好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紧闭的中国国门被无情冲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五口率先成为中国最早任由洋人游历、经商的条约口岸。此时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完成,急欲扩大商品销售市场,迫切希望把贸易市场扩大到中国。
可谁知预料中的对华贸易红红火火、商品供不应求的局面压根没有出现。相反,从英国运来的大批商品因价格偏高、货不对路面销售不畅,大量积压在仓库里,从1846年开始,英国对华贸易出口额年年下跌。
在中国淘金发财的美梦未能实现,英商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想要改变就必须把贸易做到中国的内陆城镇。于是英商们联合起来敦促英国政府,用武力强迫清政府开放内地,从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4年和1856年,英国联合美国、法国,两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无理要求,均遭拒绝。于是,尝过战争甜头的英、法决定用战争手段来攫取更多在华特权。1856年 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打败的清政府又一次被迫与英、法二国分别签订城下之盟。《中英天津条约》答应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镇江、南京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自由进入中国内地游历、通商,可以在各口岸自由居住、租房买屋;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通商口岸往来交易。英国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在长江中游通商、航行的特权,实现了将对华贸易向富庶的汉口、九江等中国腹地推进的梦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