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钢铁业发展比较研究》:
“二战”前,世界钢铁工业的地区布局主要为内陆资源指向。当时炼钢主要以煤炭为燃料,因此钢铁企业多向煤炭产区、铁矿石产区聚集。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炼钢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降低,钢铁企业更多地向铁矿靠拢。在这种趋势下,钢铁工业布局形成了三类区域类型:一是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如乌克兰的顿巴斯、德国鲁尔和美国匹兹堡;二是布局在铁矿附近地区,如俄罗斯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和法国的洛林;三是布局在煤炭和铁矿的运输节点,如美国的五大湖区。“二战”后,各国经济得到恢复,加之钢铁工业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附降低,其布局逐渐向沿海消费地指向移动,尤其是那些燃料和铁矿石单纯依靠进口的钢铁企业多趋向沿海消费地。造成这种指向移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布局条件的变化,如对原材料和能源的依附降低、运输条件特别是海上长距离运输的发展,以及新型运输工具的出现,等等。趋向消费地的另一原因是技术经济日趋合理化,在消费地进行钢铁生产并及时消费,节约了产品的运输时间和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了许多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12年世界粗钢产量达到15.468亿吨,比1990年的7.7亿吨增加了一倍左右,年均增长率为3.22%。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趋缓又极大地制约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在这一时期世界钢铁产业发展进入缓慢增长期。1995年世界钢铁总产量为7.52亿吨,2000年为8.49亿吨,年均增长率仅为2.46%,增长极为缓慢。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世界钢铁产量逐步回升,截至2005年,世界粗钢总产量为11.47亿吨,比2000年增加35%,年均增长率6.20%。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世界经济再次受到重挫,对钢铁工业造成巨大冲击。2005年至2012年世界粗钢产量年均增长率下降至4.37%。世界主要区域粗钢产量份额变化见图2.7。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