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报告》:
2.社会公信度欠缺,吸储困难。农民、县域居民和企业对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事实上都是以国家信用作隐性担保来开展业务的,大部分农民更偏向于将闲置资金存人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老牌银行。对于新近设立的村镇银行,虽然能以更优惠的利率向农村市场发放贷款,但由于进入农村市场较晚,市场信息和管理经验不足,老百姓对其仍然心存顾虑。
3.差异化金融工具创新性不足。截至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普遍缺乏必要的竞争性小型金融工具。资料显示,5年来我国村镇银行市场业务基本上停留在存款和贷款的银行原始业务的经营水平上,中间业务并没有开展起来,同时大多数村镇银行的结算系统运行不顺畅,银行卡业务难以推行,影响了其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这相对于日益市场化、全球化、多元化、纵深化的其他大中商业银行来说几乎没有市场竞争可言。
4.经营规模小,营业网点少,经营成本较高。村镇银行的规模较小,不能够实现规模效应。由于缺乏社会公信度,且村镇银行的对象是农民和农村企业,导致其吸存成本和放贷成本都要比其他商业银行高,其贷款审查的范围较大,进一步增加了经营成本。同时,受资金规模的限制,村镇银行网点较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缺少吸引力。
5.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村镇银行在职工招聘等各方面遭遇较大的“瓶颈”,缺乏高学历的专业人才,而经验不足及业务素质不高的从业人员存在着很大的操作风险,导致大多村镇银行迟迟不能开展一些对专业要求较高、风险较大的业务,如贴现、债权承销。同时,由于业务量较大,每笔业务金额较少,村镇银行的人力、物力又有限,贷款业务中的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跟踪管理等工作很不到位,会出现一人多职的情况,极易诱发道德风险。
6.不良贷款较多,信用风险防范不足。2008—2010年我国村镇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在已开展的主要业务中,贷款业务的比重最大,是村镇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而贷款业务主要来自对农户、农村中小企业的小额无抵押贷款。与非农产业不同,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风险,生产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当贷款获得者无法取得预期的收入时,村镇银行面临贷款的信用风险较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