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8103242
  • 作      者:
    李存山著
  • 出 版 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的一种形式,由于形式简单,易于记诵,千百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这一本三字经,一册在手,能够让你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的源头,并且牢记在心,是一本“极简”的国学入门读物。

展开
作者简介

    李存山,1951年生于北京市,1978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现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部分,以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六个方面的内容,简短明快,朗朗上口。

    《新三字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配有译文和注释。

展开
精彩书摘

讲仁爱


译文

讲仁爱首先是孝悌,也就是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仁的本始。尊敬自己的父母兄长,也要扩及尊敬他人的父母兄长;慈爱自己的子女,也要扩及慈爱他人的子女。不忍他伤痛受苦的同情之心,是人人都天生具有的。我要是真想行仁,那么仁就可以达到。仁的本义,就是要普遍地爱人,也就是博爱。按照忠恕之道来行事,这是践行仁的方法。自己要有所成立,也要使别人有所成立;自己要有所发达,也要使别人有所发达。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把这种事强加于别人。由亲亲之情而达到普遍爱人,由普遍爱人还可延及泛爱万物。天地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所有的物,也都如同我的邻居朋友。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协调,天地间就会有大美产生。


首孝悌,仁之本。


注释

《论语·学而》: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弟”读为“悌”(tì)。“与”通“欤”,是感叹词。孝是孝敬父母,悌是尊敬兄长。此句意为:孝悌是仁的本始。因此,讲仁爱首先要讲孝悌。《论语·学而》记载孔子说: “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汎爱众而亲仁。”“汎”同“泛”,“汛爱”就是博爱。此句意为:后辈小子在家里孝顺,在外边也尊敬长者,谨慎而守信用,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

儒家以孝悌为仁之本始,即以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亲亲之情为仁爱的本源,这从道德发生、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上说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各大宗教代表人士于1993年发表的《全球伦理宣言》中有言:“只有在个人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已经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够在国家之间及宗教之间的关系中得到实行。”


老吾老,及人老;幼吾幼,及人幼。


注释

《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意为:尊敬自己的父母兄长,也要扩及尊敬他人的父母兄长;慈爱自己的子女,也要扩及慈爱他人的子女。“推恩”就是家庭成员之间亲亲之情的扩展,孟子强调,仅有亲亲之情是不够的,只有扩展而普遍地爱人,才是真正达到了仁。


恻隐心,人皆有。


注释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恻隐之心”,又称为“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不忍他人伤痛受苦的同情之心。孟子认为,这种同情之心是人人都生而具有的。 孟子举例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意为:所有人都天生具有不忍他人伤痛受苦的同情之心,比如今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将要掉入井中,心中就会产生那种惊悚伤痛的同情之心。这种同情之心,不是因为他与这个小孩的父母有较亲近的关系,也不是因为他要在邻里朋友间得到好的声誉,也不是因为他讨厌小孩掉井的那种声音,而是人天生本来就具有的。由此来看,如果没有不忍他人伤痛受苦的同情之心,那就不是人了。


我欲仁,斯仁至。


注释

《论语·述而》:“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为:孔子说:“仁离每个人并不远。我要是真想行仁,那么仁就可以达到。”《论语·颜渊》又记载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为:你要是想做个仁人,那是取决于你自己的道德选择,而不是被别人所决定的。《论语·雍也》记载:“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孔门弟子之一,字子有,故又称冉有。“说”读为“悦”。“女”读为“汝”。“子之道”就是孔子所讲的仁道。此句意为: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仁道,但是我不能实行,因为我的能力有不足。”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是停在半路,可现今是你自己给自己画地为限而不行仁。”

《论语·里仁》记载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因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所以这里只有自己选择的问题,而没有能力不足的问题。


仁之义,在爱人。


注释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康有为《论语注·颜渊》:“仁者无不爱,而爱同类之人为先。……盖博爱之谓仁。孔子言仁万殊,而此以‘爱人’言仁,实为仁之本也。”此“爱人”也就是爱人类所有的人。《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意为:亲亲之情是仁的本始,尊敬年长是义的本始。没有别的,将亲亲、敬长加以扩充,达到爱天下所有的人,那就是仁了。《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展开
目录

讲仁爱

重民本

守诚信

崇正义

尚和合

求大同

编后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