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新梦想与能源大通道研究》:
根据《万历明会典》,进口商品主要有七大类:①香料类,如胡椒、薰衣香和龙脑等。②珍禽异兽类,如鹦鹉、孔雀、黑熊、红猴等。③奇珍类,如珊瑚、玳瑁、象牙、玛瑙等。④药材类。⑤军事用品类。⑥手工业原料,主要有锡、红铜、石青、硫磺、碗石、牛皮、磨刀石、番红土、西洋铁、回回青。⑦手工业制品类,多见各种布匹。出口商品主要是瓷器、铁器、棉布、铜钱、麝香、书籍等,其中尤以生丝、丝绸和棉布为最大量。
唐宋的市舶司制度旨在增加财政收入“以助国用”;明初则冀藉之执行海禁又能“怀柔远人”;明后期又以增加财政收入的经济目的为己任,截然有别。但明后期私人海商贸易日益发展,市舶司难以身兼海关和外贸的双重职能,这样一来,先是“官设牙行”取得了海外贸易的垄断权,接着三十六行代市舶司提举主持海外贸易和代理收税之事。市舶司机构便形同虚设了。
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丝织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分工的细化;商品性农业、货币经济和城市市镇的发展;海外移民潮的出现和“华侨”对住在国的作用;中西文化交流,等等。清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海禁到广东一口通商,是清代对外贸易史的重要转折点。在明代诸多航线的基础上,清代又开辟丁北美洲航线、俄罗斯航线和大洋洲航线等。同时,外贸的港口有所增加,地域有所扩展,来往商船频繁,商品量值上扬。
出口商品中茶叶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丝绸退居次席,土布和瓷器(特别是广彩)也受到青睐。进口商品中,就吨位而言,棉花居首,其次是棉布和棉纱,毛纺织品退居第三;就价值而言,鸦片逐渐占据了首位,并从原来的走私演化到合法化。特别要提到的是,发端于鸦片战争之前的“苦力贸易”至战后则颇为猖獗。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粤、闽、浙、苏4省设立海关,这是中国近代海关制度的开始。
清代广州的外贸制度是具有代表性的。它是在从十三行到公行,从总商制度到保商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管理体系。行商主要负有以下四方面的责任:第一,承揽进出口贸易;第二,代理外商报关缴税;第三,担保,行商互保的同时,还要为外商担保;第四,充当外商与官府的中介。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许多国家逐渐在中国设立商馆。
清代海外移民形成高潮。华侨还纷纷在住在地建设会馆,并相当程度地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国内外市场网络的扩大、农业商品化的推进、民族工业的兴起、城镇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很大的正面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