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意义
“生态文明”在本质上就是趋向于并尽可能实现对自然界生物(态)整体性、多样性与稳定性价值的人类文明性理解、尊重和善待,因而是对已经持续了数个世纪并正在扩展到整个星球的现代文明(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代表)的生态化扬弃或超越。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或是“绿色文明”将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政法制度框架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结果——对生物(态)多样性与多样化的认可、崇尚与促进,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追求与文明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客观现实是,自然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我国维持现有经济增长速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或是“瓶颈”。外向型、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增长模式的确带来了中国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的大幅度扩增,但容纳和支撑这种增长模式的全球性生态环境、国内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已悄然发生改变。全球气候谈判时资源或是生态容限的考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先进性与竞争力的标杆。中国现代化发展已到了一个转折性时刻,经济结构的深度转型、社会民生的充分关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严肃应对,必须着力挖掘培育经济增长与发展“潜能”。
(1)通过对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历史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考察当前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有助于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及对大学转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以美国为代表的创业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在中学开展的商业教育、大学开展的课程教育、专业教育和学位教育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教育由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个别高校的率先行为,逐渐扩展到1500多所大学的协同运动。斯坦福哺育的“硅谷”、麻省理工学院开办的遍及全球的4000多家企业,威斯康星大学将大学的“边界”界定为威斯康星州等行动与理念,都昭示出工业文明时代大学创业行为是现代大学发展过程中极为强烈的价值取向和卓有成效的行为方式。
我国大学创业教育从1998年清华大学开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至今,属于一种由政府要求、毕业生就业沉重压力的强制性的行为,不是大学转型发展的内在自主行为,由此带来的短期功利就不足为怪了。大学管理者与高等教育研究者大多将创业教育理解是响应政府号召、学校鼓励、第二三课堂试行的现实路径,对创业教育应有的观念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模式、专业发展以及相应的社会功能与作用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研究。
其实,近现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的急剧增加,使我们面临严峻的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在全球经济竞争和生态环境已破坏的双重压力下,建设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和生态文明的目标,必须大力开发与生态文明发展密不可分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方式。当前,创业推动创业型经济发展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效应得到普遍认同,创业教育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实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同时,促使高等教育适应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根本性变革的要求。本书的研究将有助于这种狭隘“视窗”的转变,使我国创业教育尽快从“感性发动”到“理性自觉”。
(2)通过对当前我国大学同时进行的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关系的梳理,结合生态文明教育,为大学创业教育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创业教育即为创业教育生态转型提供理论的准备。
知识教育具有时间先发和逻辑在前的优势地位,是其他教育的背景和平台;素质教育是在狭隘单科性知识教育基础上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就业教育、择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支撑;创新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内核与关键,外化为创业教育,并为就业教育与择业教育提供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启迪;创业教育传承创新教育的理念,以扬弃就业教育与择业教育为中介,最终实现创新教育的价值诉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