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为何要兴女学
有趣的是,为何梁氏等人会将“兴女学”作为“强国保种”、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有力手段甚至是最重要的手段呢?在此,我们有必要从提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人手,稍作铺陈。具体而言,促使“梁启超们”提出“兴女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直接诱因:甲午海战的失败
如果从近代的历史大背景以及教育上的改革来看,首先应该看到1840年以来中国所处的悲剧景况,这是近代“兴女学”言论兴起的外部环境。然而,洋务运动并没有完成其既定的历史使命,也即是说,如果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来看的话,这场试图巩固国家统治的运动,至少只能说已经开启,却并没有完成。于是,如何“强健国民、抵御外侮”,就成为19世纪90年代后试图通过“公车上书”来改变国情的“康梁们”的肩上之责。
1894—1895年,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惨败。正是对这场战争战败的原因分析,中国“女子”才真正有机会进入精英男性的视线,从而系统地进入学校教育范畴,也真正使得近代教育界发生了关键性改革。
甲午海战,昔日被中国人蔑视为“弹丸之国”、“蕞尔小邦(光绪语)”的日本竟然打败了泱泱中华,这给自视为“天朝大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心理上带来了何种震惊,也许不是今人所能想象得到的。大国在小国的炮口下签订城下之盟,这种忧郁激愤的心情和耻辱无奈的感觉刺痛了所有的中国人。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向来记日记很简单的张謇,也在日记中破例将条约逐条抄录,并痛苦说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②无论是激进派、保守派还是改良派,在当日似乎都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感觉。葛兆光说:“‘心情’只是一个描述感性的词语,但‘心情’如果成了社会上一种普遍弥漫的情绪,却是促成理性思索的背景,思想史不能不注意心情的转化。”①也许,正是在这种激愤“心情”的刺激下,“变法自强”成为时人发自内心的呐喊和灵魂深处的迫切期待。而此时的中国,究竟该往何处走?如若变法,需要“变”的是什么?如若“自强”,需要“强”的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是1895年伊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意识到必须要寻求到答案的问题。
其实,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百孔千疮,外界一碰,自然轰然倒塌。普通民众在民族危机中尚且忧虑如此,遑论处于知识阶级上层的精英男性们。他们更是备感焦虑,一面拒绝接受屈辱现实,另一方面也在期待着中华民族的脱胎换骨。于是,“救亡图存、强国保种”的呼吁成为他们的内心诉求。然而,该如何才能将这八个字付诸实践并得以成功呢?他们在百思之中痛苦地深层究因。在对比了中日两国国情以及检讨战争为何会失败的原因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中国战败的最大原因,居然是因为,接近半数的中国女子没有接受教育,故而国家积弱积贫。而日本之所以能战胜,就是因为其本国女性接受了教育故而素质极高,于是日本得以富强。在他们倡议“兴女学”的言论中,诸如此类的话,比比皆是。如梁启超说道:“各国之以强兵为意者,亦令国中妇人,一律习体操。以为必如是,然后所生之子,肤革充盈,筋力强壮也,如亦女学堂中一大义也。”“东方新兴之国,莫日本若……日本之女学,约分十三科……(是故)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②而其后,梁氏又说:“甲午受创,渐知兴学……女学布滢,日本以强。兴国智民,靡不始此。”⑧同样地,如康同薇亦说:“日本步武泰西,亦重女学……(故)既无坐食蠹国之民,即收兴业植产之益。”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