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30679
  • 作      者:
    韩晓东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韩晓东,1983年生,河南周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国家商务部政策研究室,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及财经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参与完成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十几项。
展开
内容介绍
  21世纪以来,中国货物贸易尤其是出口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短短十余年时间,中国货物出口额增长了好几倍,如今已经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研究》的研究是以中国出口商品为研究对象,以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形成原因,为促进外需平稳持续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主要将出口产品按照产品特征、产业特点以及贸易方式进行划分,据此研究贸易结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贸易结构的变迁总体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迁,劳动力仍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比较优势,这不仅反映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贸易上,还反映在通信器材等高技术产品实际承担的生产环节上。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中国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积累。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研究》写作过程中,对于出口商品结构实际上用了两类衡量指标,即贸易额指标(第三章至第五章)和贸易增加值指标(第六章)。笔者认为,两者在当前的贸易研究中均不应偏废。贸易额结构研究的目的在于,当前绝大多数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均建立在贸易额统计基础上,其研究对于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的直接意义是明显的。但其缺陷在于无法看清统计数据背后的“利益得失”。贸易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贸易利益分配真相,是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新兴领域。但也不应“唯增加值论”,举个简单的例子,农产品的出口增加值率远远高于工业产品,这显然不意味着当前中国应去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
  受数据资料限制,《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研究》以货物贸易为考察对象,未涵盖服务贸易领域。与货物贸易相比,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但其增速加快、贸易比重逐渐提高的趋势已经显现。服务业是未来中国最具增长潜力的贸易领域,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联影响也越来越紧密。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研究》:
  1.技术差距理论
  技术差距理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在1961年发表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后来经过哈夫鲍尔(Hufbauer)等逐步发展完善。早期的技术差距理论由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而引发。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技术差距的缩短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过程,而是连续变革的技术进步、经济制度结构发展的过程,技术差距是对外贸易以及技术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技术差距理论认为,各国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甚至是垄断优势形成的重要原因。作为生产过程的知识和技术,同样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技术要素不仅能够改变产品的生产效率,还可以改变土地、劳动、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投入强度。技术进步意味着一定的要素投入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相当于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劳动和资本要素的供给。技术进步会影响到各国产品的要素禀赋比率,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动。比如,一国节约劳动力成本类型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该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节约资本成本类型的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该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
  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可凭借由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产品,这种技术优势将持续到别国通过进口此项技术或自主研发逐渐掌握此项技术.能够模仿生产时才逐步消失。而原先国家凭借技术优势而出口的这一时间段,被称为“仿效差距”。同时,一种新产品出现后被外国消费者接受,同样需要一段时间间隔,这被称为“反应差距”。这两个时间间隔的差距决定了国际贸易结构。根据技术差距理论,即便是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以上的分析旨在表明技术差距如何影响贸易结构,把技术看成是影响贸易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进步会扩大该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波斯纳认为,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展,技术的示范效应不断强化,最终将被技术创新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掌握,从而使国际技术差距趋于收敛。技术差距是实现技术收敛的一个必要条件,技术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来实现技术赶超,从而实现“后发红利”,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理论激励。格罗斯曼(Grossman)和霍普曼(Helpman)则认为,南方国家没有机会赶超北方国家的发展速度,技术差距最终趋于“非收敛”,从而导致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持续性差距。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技术差距的长期均衡具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一国缺少利用技术的潜能和现实制度,技术差距难以有效缩小。库马尔(Kumar)和拉塞尔(Russell)所做的实证研究表明,根据57个国家在1965~1990年的经济数据,“二战”后技术差距总体上有缩小的趋势,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从技术进步中受益,技术差距是否趋于收敛并不确定。
  一些学者针对技术差距的指标选择、测算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于技术差距的衡量标准,可以细分为技术进步、技术投入、技术产出、技术进步机制等几个方面。对于技术进步的差距,具体衡量指标通常包括全要素生产率、专利数量、人均电力消费、人均互联网入户数、陈旧技术的渗透率、新近技术的渗透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等。对于技术投入的差距,衡量指标包括大专院校入学率、识字率、每百万人的研发人员数量等。对于技术产出的差距,衡量指标包括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制造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比重等。对于技术进步机制的差距,衡量指标包括创新政策、创新关联和集群创新环境、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人口的比重等。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出口商品结构的分类标准
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趋势
三、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四、出口结构优化相关文献综述
五、相关界定

第二章 出口商品结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重商主义学派的思想贡献
三、重商主义学派的当代影响
第二节 古典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现代贸易理论
一、H-O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要素禀赋理论的完善及影响
三、里昂惕夫之谜
第四节 新贸易理论
一、规模经济理论
二、新要素贸易理论
三、竞争优势理论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演进
第一节 21世纪中国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第二节 中国商品出口行业结构分析
一、21世纪以来出口商品结构变动情况
二、中国初级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三、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分析
四、重点出口种类结构分析
五、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集中度分析
六、小结
第三节 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一、21世纪以来中国各类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二、机电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三、纺织品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分析
五、小结
第四节 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一、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结构分析
二、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结构情况
三、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动分析
第一节 中国出口商品显性比较优势分析
一、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变动分析
二、初级产品比较优势变动情况
三、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变动情况
……

第五章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影响因素及预测
第六章 中国商品出口增加值结构变动研究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