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瓷器的鉴赏逸闻与收藏故事
中国古旧地毯发展史话及其仿制与鉴别
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老北京古玩行百余年来的变迁,其间的逸闻趣事,还原了一百年前的大量掌故,为我们全面认识古玩收藏与鉴赏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文物市场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文物收藏史的空白。本书第二部分“中国古旧地毯和它的仿制与鉴别”一章,对我国古旧地毯的渊源、生产与发展,古旧地毯生产工艺、图案设计、色彩布局,乃至中外地毯比较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是国内难得一见的关于古地毯研究的文献,文风活泼,史料丰富,有其独特的价值。
老行家鉴别永乐甜白为何慎重
1991年春节,笔者给师叔范岐周去拜年,把程长新师兄所说的话向老人转述了一遍,老人惊奇地说:到了今天,长新还蒙在鼓里!可也难说,岳彬不说,我不说,实情是谁也摸不到。1938年,岳彬吃了亏,打了眼,程长新还给他赚了钱。可后来他买永乐甜白梅瓶,却长了见识,认真慎重多了。老行家鉴定永乐白瓷慎重是有道理和原因的。
古玩行老行家对永乐白瓷评价高,说这种白瓷是在仿宋粉定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景德镇烧造单色釉瓷器的一大进展,为明代彩瓷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前提条件。胎薄釉莹的永乐白瓷,给人以“甜”的美感,故而又称之为“甜白”。
永乐白瓷为什么难鉴别?永乐年间首创的白瓷,明清历代都烧造,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永乐白瓷器有暗花刻纹或印纹,不少制品达到半脱胎的程度,没年号款识。清代雍正、乾隆的白瓷,有的器物上也没有年号款,同永乐白瓷颇相似,一般的眼力鉴别不了。再加上民国年间,古玩市场上很难见到永乐白瓷,老行家们要到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的武英殿去隔着玻璃柜罩看永乐白瓷,练眼力。那时能看准是不是永乐白瓷的人很少。
1991年春节,笔者谈到1938年范师叔是不是漏了货,把真的当仿的时,范师叔说:你回乡下老家问问你四叔,在仿制上他比我知道的多。
永乐白瓷仿制者谈真、仿
1991年的清明节,笔者行百里返故乡扫墓,看望84岁的叔父陈建侯。还没问高足杯的事儿,叔父却先说:我看你写的那本《古玩史话与鉴赏》中,有岳彬的那件永乐甜白暗花牡丹梅瓶的事实经过,你怎么没写他那件甜白高足杯?高足杯可是我们同泰祥仿制的,民国二十八年(1939)卖给萧宏度,后来经雅文斋又经呼玉衡卖给了岳彬,从此当真的了。
岳彬的那件永乐甜白暗花牡丹梅瓶是不是仿制的呢?陈建侯说:那可仿不了。为什么仿不了呢?归纳他所讲,原因有三:其一民国仿永乐甜白都是些杯、碗、盘、碟小件,大的壶、瓶、罐很少见,这路仿制瓷器是小件多,有年号款的多,大件仿制不了,做胎、刻绘、上釉、焙烧这几道关过不了。永乐年间景德镇的御窑厂都很少烧制成大件的永乐白瓷,私人仿制更是干不了。其二小口梅瓶,胎质薄,刻绘刀法掌握不好会刻漏,一般印花多,火候掌握不好会烧爆,因为它口小。其三皇家烧制御用瓷器不讲什么成本,烧不好再烧,商业性的仿制品是讲本图利的,谁也不会去投入那么多去干烧成烧不成还没把握的活儿。
永乐甜白瓷器怎么鉴别是真是仿呢?老人回答说:这里边的说道多,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笔者说:我听老古玩行人讲明代的官窑白瓷说道不少,什么永乐白瓷叫“甜白”,宣德白瓷“汁水莹厚如堆蜡,光莹如美玉”,嘉靖白瓷“纯净无杂”,万历白瓷“透亮明快”等等,这是不是说明代各朝烧制出的白瓷的“白”是不一样的?老人回答说:对啦!清代雍正、乾隆官窑白瓷的白又不一样,因为那个时候烧制白瓷,不是在釉料中加进去一种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釉料加工,使之含铁量也很少;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才能烧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有一整套的技术要领和工艺要求,现代人干不了。明清各个朝代烧制白瓷使用的瓷土、釉料不会完全一样,工人的手艺不一样,掌握的火候也不尽相同,烧制出的白瓷的白色,也就不可能是一样的了。
永乐白瓷的“甜白”,跟宣德白瓷的如堆蜡似美玉不一样。真正永乐白瓷的甜白色是仿制不出来的。“甜白”是什么意思?甜是甜美,人们一看永乐白瓷就会有甜美的感觉。那么究竟是怎么个白法?只有看真东西才能感受得出来,说是说不出来的。看还要比较着看,才能看出来。拿宣德白瓷同永乐白瓷一比,就看出宣德的没永乐的那么白,而是稍微有点儿闪黄。但永乐白瓷也不是“煞白”,“煞白”就没美感了。所以,我们同泰祥仿永乐白瓷是很难的,仿来仿去也仿不出跟永乐白瓷一样白的白瓷来,用行话说,仿制的白瓷的“白”有点儿“发贼”,没那种美感了。看惯了真永乐白瓷,一看仿的,不管是什么年代仿的,也不论仿制得多么相似,也能一眼看出来,因为东西的“神气”“风格”不一样,白得没那么好看。
我们同泰祥当年仿制永乐白瓷,大多是小件,大多有年号款。这可不是说,有年号款的小件白瓷都是仿制品。是不是仿制品?是雍正仿还是民国仿?就要全面仔细看了。真正的永乐白瓷是:造型圆浑,釉色莹润,白得令人喜爱,不刺眼,有美感,通体刻绘牡丹花的器皿较多,这几项合起来,行家称之为“永乐白瓷风格”。看惯了、看懂了这种风格,遇到仿制品,拿到手用眼一看,就觉得不对路,这就是练出眼力来了。再仔细全面看,好好琢磨,便能鉴别真、仿了。雍正仿的,釉色沉着;民国仿的,釉色就显浮了,釉面的气泡多,胎松釉薄,没雍正仿的那么浑厚。
目 录
收藏与鉴赏
引言 003
收藏与金石著录
话说收藏 005
始皇焚书 书通二酉 006
皇室收藏最丰富 梁帝藏书又烧书 006
欧阳修始作石刻研究 吕大临首创《考古图》 008
宋徽宗深通百艺 却不能安邦治国 009
赵明诚编写《金石录》 李清照相辅协助 011
金石学者和古董商的逸事趣闻
话说金石学 013
王掌柜过目西周盘 江翰林买盘卖拓片 014
阮元定名散氏盘 马衡鉴别说真赝 015
和珅权势大收藏多 孙星衍不趋炎附势 017
克勤郡王收藏金石 李诚甫审定编目 019
左宗棠报恩馈宝 潘文勤讲说盂鼎 021
潘祖荫考李云从 计文卿审古爵杯 024
鉴别铜器各有侧重 潘氏家族护鼎归公 026
刘知州不懂装懂 端方虚心得良友 029
万方印玺已失散 拓墨技艺有传人 031
父子均为皇帝师 叔侄先后中状元 035
翁同龢书写门楹 曾国藩挥毫英古 037
翁夫子命名“茹古” 潘祖荫讲解含义 039
赵佩斋酒后失言 翁同龢赐墨“举觞白眼” 041
翁同龢评说《洛神赋图》 庄虎臣摘下《陋室铭》 044
说拓本强取毛公鼎 论白盘想得盂、克鼎 048
一语激发端午桥 病中发现甲骨文 050
首认甲骨文的第一个人 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书 052
孙诒让考释《契文举例》 罗振玉墨拓《铁云藏龟》 054
黄伯川一席之言 引发罗振玉联想 055
《殷虚书契》编撰多年 锲而不舍甲骨流传 057
大库档案要焚烧 张之洞、罗振玉挽救 059
大库档案将化纸浆 遗老焦急罗振玉买回 061
宝二爷买簋卖簠 罗院长丑闻未断 064
买古玩先看第一眼 不论真赝都能赚钱 066
珍藏西周三羊铜罍 转卖野铸钟鼎彝尊 069
鉴赏逸闻录
引言 071
第一节 民国仿制明清官窑瓷器之始末及其鉴别秘诀 072
“古月轩”眼前再现 叙往事吐露真言 072
太后专权乱章法 清华斋搞起“民仿官” 074
朝廷官员“唱对台” 官窑瓷器公开买卖 075
袁世凯想当皇帝 郭世五烧制“官窑器” 076
官窑瓷器初仿制 刘勉之受到启示 079
搞仿制德泰出奇迹 藏家打眼行家赌气 080
仿民窑秦祥兴第一 一道釉瓷器海外众多 083
同泰祥成批仿制 恰逢其时而兴起 084
溥仪制作官窑瓷器 东陵被盗白瓷祭祀 086
汤家同曾府比阔气 大量官窑瓷器有来历 088
张镇芳富可敌国 元隆孙嫁女显阔 089
瓷扁瓶远涉重洋 日本人打眼美国人收藏 090
一道釉瓷器走南洋 鉴别真赝揭秘方 092
鉴别古铜釉色真仿标准 095
永乐白瓷鉴别难 方法经验有真传 095
粉彩瓷彩色迷人 赝品多慎之又慎 102
粉彩瓷器不称“古月轩” 104
蒋介石六十寿礼 九龙瓶辨别真赝 105
乾隆爷造瓷佛像敬献母后 仿制品渡东洋奉若神明 107
日军劫走万件仿官窑器 陈建侯临终仍念记 109
仿制官窑瓷器衰落期 精品能值几许 111
第二节 鉴别珐琅彩瓷器 113
珐琅彩瓷器又叫“古月轩” 考证无实据名称终未变 113
红字款珐琅彩是真是仿 “撂跤货”美国博物馆收藏 116
“文革”出现珐琅彩碗 忆往事令人感叹 120
状元后裔开古玩店 珐琅彩灵仙祝寿碗 123
东洋人买西洋“古月轩” 桂月汀开导高田 126
重忆老收藏家受欺骗 说明鉴别“古月轩”秘诀 129
附录:专家谈康雍乾珐琅彩瓷器的款识 137
第三节 老文物市场古玩鉴定的秘诀逸话 139
三件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有真有仿有鉴别诀窍 139
邱震生现身说法 讲书画填绘临摹 145
凤尾瓶是官窑是民窑是真是仿 60年后陈建侯说出真相 150
九十老翁忆往事 嘉靖大罐今昔比 153
福开森鉴赏郎窑瓶 往事趣话余音未尽 157
永乐青花瓷价话今昔 两个时代两个天地 161
中国古旧地毯和它的仿制与鉴别
引言 167
中国地毯的历史发展和工艺特点
古地毯之探源 169
我国地毯的发展历史 172
古地毯生产之原料和工艺 180
古旧地毯之分期 186
我国古旧地毯为何在国际市场独具魅力 188
分地区介绍古旧地毯
新疆毯 191
藏毯 193
藏毯的工艺渊源和特点及其使用习俗 196
宁夏毯 198
北寺——古老宁夏毯之宫 200
甘肃毯 202
内蒙古毯 204
蒙古、藏族使用的小毯和马 206
青海毯、榆林毯和燕北毯 207
北京毯 209
各地区编织地毯的经纬不同点 212
编织毯和古旧地毯的名称 213
古旧地毯的图案及其染色
中国古代关于青、赤、黑、白、黄五色之说 215
古代五色在地毯用色上的调染运用 216
铺用古旧地毯选择颜色之释义 218
古旧地毯图案纹样之释义 218
古旧地毯、挂毯图案花纹综述 233
仿古旧地毯的制作与鉴别
仿古旧地毯的编织和图案设计要求以及矿物、植物染料的使用 236
古地毯与仿古地毯的鉴别奥秘 239
陈重远先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是继孙殿起《琉璃厂小志》和王冶秋《琉璃厂史话》之后更为系统全面的力作,向广大读者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文物市场史料,从而填补了中国文物收藏史研究的空白。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 张文彬
如果读者通过看我的书,能够有点收获,那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都是老一辈琉璃厂人智慧的结晶。我只不过还算勤奋,用了20多年坚持把它记录下来。能给后人留下点东西,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
——陈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