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沟通完美说服:让你的要求无法拒绝》:
研究社会现象的心理学家认为,“互惠”是个既效用强大又有趣的现象。想象一下,你主动为朋友做点什么,如朋友处于财政困境时借钱给他,为身边的单身小伙介绍个女朋友,或者帮朋友的新家刷漆之类的。也许,你认为这“超过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或者“这是友谊和爱的体现”。
现在,请你构思如下场景:你需要搭朋友的顺风车去机场或从机场回家,这样就能省下一大笔停车费。于是你通知朋友帮一下忙,但他们却百般推诿。你明知道他们那天有时间,但就是不愿帮忙。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样看待这帮朋友?你认为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处在平衡状态?
大多数人的想法肯定将经历如下转变:从“太奇’陉了——我们之间应该很亲密啊”到“真难以置信!怎么会这样?看看我以前为他们做过什么!”此种情景打破了互惠原则。
互惠就是“使一方在给予的同时不会有白白付出的感觉的社会情感交互”。这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让处在同一个交际圈的人们可以互相关照。其中的隐含意义就是“如果你替我抓背,我就替你抓背。也许今天不做,但总有一天会做”。
正是基于这点,精明的慈善机构在寄出捐款信时才会附上钢笔或其他小礼物。这并不是交换,他们知道收到免费礼物会大幅度增加人们掏口袋的概率。一项研究显示,在寄出的1万封捐款信中,1/3的信没有夹带免费礼物,1/3夹带了小礼物(一张信封加~张明信片),最后的1/3夹带了厚礼(四张明信片加四个信封)。算上夹带小礼物的捐款信,捐款率共增加了17%,但如果算上夹带厚礼的捐款信,捐款率共增加了75%。
1971年,丹尼斯·里根进行的实验再次验证了这条定律。这是场着重于“艺术欣赏研究”的实验,参与者全部来自斯坦福大学,举办方给那些愿意参与实验的同学每人1.75美元作为奖励。实验旨在测评人们彼此间的好感度和顺从度。两人一组,一个人是事先不知情的实验对象,另一个人是合作人(换句话说,是实验员安排好的助手)。
在“艺术欣赏研究”开始前,实验员如实记录那些实验对象是否对合作人具有好感。利用中场暂休时间,合作人集体离场,回来时他们有的带回两瓶可乐,有的两手空空。那些带回可乐的人会对自己的搭档做如下解释:他们问实验员是否可以买可乐,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顺便替搭档也买了一瓶回来。换句话说,合作者在搭档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们做了件小事。
下一轮艺术欣赏结束后,合作人会递给自己的搭档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能帮个忙吗?我正在为家乡的高中代卖彩票,他们要筹资兴建体育馆。每张彩票25美元,奖品是一辆新型克尔维特牌汽车。如果我卖得最多,我就能得到50美元奖励。如果想买的话,就把号码写在纸条上立刻给我,我好给你兑奖。买几张都行,多多益善。谢谢合作。”这是实验中最重要的一环:谁卖的彩票最多。
最后结果如何?即使在最初实验对象不喜欢合作人的组别中,小小的可乐恩惠也让彩票的平均购买率翻了一倍,买一张以上人的比率更是翻了一倍以上。没有买可乐组别的购买率只有25%,赠送可乐的组别高达58%。如此简单的人际互动就能让实验对象对他们的合作人更有好感,而那些没收到可乐的人对其合作人的好感度就没那么高。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点,以上的人际交流并非基于“你给我点什么,我就得还你点什么”的思路,因为送礼、回礼属于随机事件,在其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既然我对你好,你是否也愿意对我好点?”
第二点涉及互惠的概念。如果你想向对方传达我今天为你做了什么,你日后需要报答我的信息,那你就要让对方觉得自己的确帮了他大忙。例如,你的下属问你是否可以让他周五那天早点下班。为了让自己表现得和蔼可亲、善解人意,你说要考虑一下,然后再另行通知。稍晚些时候,你找到那位下属说自己批准他的要求。对方向你致谢,你礼貌地回答:“没关系/别客气。”总之,就是只和对方客气了一句。
此种情况下,如果你仅仅客气两句的话,对方是不会领情的。因为对某些人来说,他们认为你只做了该做的,根本不需要付出多少精力,下次遇到相似情况你还应该这么做。毕竟,对你来说这只不过是举手之劳。如果下次被你拒绝,他们就会立刻翻脸,和别人抱怨你不通人情,处事不公。你能认识到这点吗?和孩子或搭档讲互惠也许行得通,和下属是行不通的。
……
展开
——罗比·拜姆伯格
Academy for Chief Executives主席
★“把握要求的对象和提要求的时机很重要。这本书不仅阐明了对象和时机,还涵盖了提要求的原因和方式。很棒的阅读体验。”
——凯文·盖斯凯尔
企业家、主席、投资人,保时捷汽车公司和宝马汽车公司前总经理
★“这本书将要求的内容和提要求的原因结合起来叙述,这样读者就能轻松理解提要求的方式应该为何。普及大脑知识那段非常有趣,内容相当权威。书中的方法也很实用,可以直接借鉴。”
——派翠西亚·雷德尔教授
应用神经系统科学教授,雷丁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你能学到很多兼具实用性与预见性的商业妙招,这些锦囊妙计将助你在商场之路上披荆斩棘,无往不胜。”
——彼得·瓦迪·DL爵士
瓦迪集团公司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