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字中的历法之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611249
  • 作      者:
    蒋德平著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汉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宝贵遗产之一。
  说到汉字的特点与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美。汉字造字方法的精巧,文字姿态的曼妙,都令人赞叹不已。
  通过汉字古朴与端庄的造型,我们还可以理解背后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生活现象,乃至我们祖先的造字的智慧——这一切,都是美不胜收的。
  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汉字,已经是几经变化的形体,多少已失去了它们的早期风貌,通过《汉字中的历法之美》,我们可以从汉字看历史,又从历史来追溯汉字的渊源,这既是一个读懂中国文化源的过程,又是一个欣赏文字美的过程。
  这套丛书,从文字与文字相关的角度——语言、历史、文化、考古、文学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挖掘并向读者展示汉字的美,在弄清一个个古文字的同时,了解它们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源,这将是何等快意的事!
展开
作者简介
  蒋德平,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毕业,黄淮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训诂学会会员,河南省语言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战国楚竹简文字研究及文字训诂研究,开设有《古代汉语》、《汉语史》、《汉字文化》等课程。
  曾参与《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的编写,发表有《从楚简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战国时期的“文字异形”》等论文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汉字以形表意的属性决定了利用汉字解读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可能。《汉字中的历法之美》选取了“年”、“岁”、“历”、“阴”、“阳”等共31个汉字,分为“岁历篇”、“节气篇”、“月相篇”、“纪时篇”,从分析这部分汉字的形音义入手,既分析介绍了字与字之间形音义的发展变化,又试图解读出这部分汉字所承载的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法文化,为读者朋友了解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乃至历法知识做了一些初步的基础工作。
展开
精彩书摘
  《汉字中的历法之美》:
  
  欢天喜地过大“年”
  过年,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今年过年期间的一天,三岁多的小外孙女突然问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外公,为什么要过呢?”是啊,为什么要过年呢?这恐怕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回答得上来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先从“年”字的字形演变历史说起。
  “年”,小篆写作,文字构形从禾从千,隶定以后写作“秊”,或写作“.”。《集韵·先韵》就说:“年,亦书作.。”古汉字构形常常是左右、上下不分的。
  “年”字构形为什么要写作“秊”?它与“禾”究竟有何密切关系呢?要理解“年”与“禾”的关系,就得先说说“禾”字。“禾”本是谷类作物的通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禾部》说:
  “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诗经·七月》说:“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仪礼·聘礼》:“门外米禾皆二十车,薪刍倍禾。”清人程瑶田《九谷考·粱》:“《聘礼》米禾皆兼黍稷稻粱言之,以他谷连槁者,不别立名。”《尚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左传·宣公七年》:“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孔颖达疏:“苗秀乃名为禾。”《淮南子·缪称训》:“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狐乡(向)邱而死,我其首禾乎!’”
  高诱注:“三变,始于粟,粟生于苗,苗成于穗也。”这些文献中的“禾”都是代表各种庄稼的。其实,早在甲骨文、金文中也是这样。甲骨文常见的“求禾”、“受禾”、“受黍禾”、“它禾”以及“锡(赐)禾”等中的“禾”就是泛指谷类作物的。就字形来说,甲骨文的“禾”字写作、,像禾抽穗后之形状:沉甸甸的穗,上扬下垂参差旁出的叶子,以及茎和根。金文的“禾”字写作、,更强调了向根而垂的穗,可以看出,是小篆禾作之所本。而所谓“穗”,就是“脱颖而出”的颖,字本写作“..”。
  ……
展开
目录
欢天喜地过大“年”
“岁”岁平安
祭天“祀”祖
“历”精图治
光“阴”似箭
朝“阳”鸣凤
四“季”如春
“候”门似海
“元”亨利贞
“闰”物细无声
“气”象万千
时“至”运来
平“分”秋色
“端”本澄源
寒来“暑”往
岁时“伏”腊
“腊”尽春来
“朔”流追源
“月”星堕
“望”月怀远
韬光养“晦”
“霸”王别姬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时”和年丰
“圭”表测影
“刻”不容缓
连“更”晓夜
“暮”色苍茫
日月为“明”还是月照窗为”明”?
月“旦”春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