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教育》:
在对原始人的考察中,考古学家发现:我国境内的原始人,如“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他们都已经能够使用石块、骨头和自制的石器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以满足自己的基本衣食住行所需。与此同时,尽管他们制造的劳动工具极其简单粗糙,生活范围极为有限,但他们还是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他们要把积累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法与经验传递给下一代,需要把捕捉野兽、保护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告诉年轻一代,需要把群体内的长幼秩序、食物分配规则等教给下一代,等等,这就需要教育的产生。如果没有这样的代代相传,原始人将可能永远处在动物式的生活方式之中,难以从动物种群中独立出来。总之,原始人的这种传递群体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促进了我国古代教育活动的产生。
生产劳动是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生活规范和交际语言产生的最终根源,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论断具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教育的产生不仅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繁衍与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一个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就其相互关系而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基础,它们都要以教育活动为条件。
原始人从母体分娩出来之后,他们一方面需要物质资料来维持其生理机体的新陈代谢与正常发育;一方面又需要习得前人的知识经验,使其顺利融入原始人群体,参与当时的社会生产活动。而人类自身的生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生育环节实现的人的身体的生产;其二,是通过教育环节实现的人的社会意识、生活经验的生产。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这两方面的生产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年长者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传授、教育,就没有生产生活经验的延续,原始社会将可能停滞不前,新生一代的原始人也就难以维持人类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所以,原始人需要教育活动,原始社会的延续离不开教育活动,教育由此成为原始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