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1
第一章 绪论/1
一 选题的缘起/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域的现状/3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伦理视域的研究现状/7
二 伦理视域的学理界定/13
(一)伦理视域的概念/13
(二)伦理视域的研究对象/14
(三)伦理视域的本质属性/20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22
(一)研究思路/22
(二)研究方法/23
四 研究创新和意义/24
(一)研究创新/24
(二)研究意义/25
第二章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源流/31
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伦理视域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31
(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相关论述/32
(二)秦汉魏晋时期思想家的相关论述/37
(三)唐宋明清时期思想家的相关论述/39
二 西方思想家从伦理视域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43
(一)古希腊时期思想家的相关论述/43
(二)西方近代思想家的相关论述/47
(三)西方现代思想家的相关论述/49
三 马克思主义从伦理视域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52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的脉络/52
(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的主旨/54
(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的发展/57
四 中国共产党人从伦理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59
(一)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59
(二)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62
(三)江泽民、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65
第三章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模式/68
一 模式构建的必要性/69
(一)模式构建是伦理视域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发展/69
(二)模式构建是实现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需要/71
(三)模式构建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伦理价值的需要/72
二 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74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的指导/75
(二)汲取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的精华/77
(三)借鉴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的成果/77
三 模式构建的原则/78
(一)目标性原则/78
(二)全面性原则/79
(三)操作性原则/80
四 模式的结构和运行机理/80
(一)模式的结构/80
(二)模式的运行机理/83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现状及伦理视域下的问题探析/86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现状/86
(一)体系的界定/86
(二)体系的现状/89
二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问题探析/100
(一)教育目标/100
(二)教育主体/103
(三)教育客体/108
(四)教育内容/117
(五)教育方法/121
(六)教育评价/123
(七)教育环境/125
第五章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伦理关系、目标、主体、客体/133
一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关系/135
(一)伦理关系是体系构成的基础/135
(二)伦理关系的表现形式/136
二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145
(一)社会工具理性与人的价值理性的结合/145
(二)内蕴市场经济伦理精神的合规律性与合道德性的统一/149
三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153
(一)对主体的伦理关怀/154
(二)主体职业道德的养成/156
(三)彰显主体的伦理道德服务功能/164
四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167
(一)个性发展的自我价值合理认同/167
(二)提升政治道德素质/172
(三)树立正确的婚恋道德观/176
(四)构建网络时代的自我伦理/181
第六章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内容、方法、评价、环境/184
一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84
(一)坚持一元价值导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合理兼顾/185
(二)重视情感教育内容的渗透/189
(三)丰富教育内容,彰显时代伦理精神/192
二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208
(一)“交往式”教育方法/210
(二)“沟通式”教育方法/213
(三)“隐性式”教育方法/216
三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219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倾向/221
(二)评价客体的价值关系表现/223
(三)评价的“合理性”的原则/224
四 伦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226
(一)优化多元伦理文化交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228
(二)依据市场经济伦理精神,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233
(三)规范网络伦理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235
结 语/238
后 记/24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