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溪留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588597
  • 作      者:
    金永炎编著
  • 出 版 社 :
    杭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p>  西溪且留下,历史上留下曾以西溪为镇名,北宋元丰三年(1080)王存等编撰的《元丰九域志》卷五《两浙路》:钱塘县有南场、北关、安溪与西溪四个镇。据考证,钱塘四镇都建置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西溪后改名为留下镇,明代杭州文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说:“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俗称留下。相传宋高宗初至杭时,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为名。”此后,留下镇名一直沿用至2007年撤镇建街。历史上留下镇大致范围为钱塘县西北部,与余杭县接壤的区块。除今留下外,还包括部分古荡、蒋村、五常、闲林、龙坞等。清时,东起古荡西堰桥,西至余杭闲林,南与富阳接壤,北到河渚。新中国成立后,留下镇范围也几经变化,l958年划归杭州市管辖,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留下镇并人留下公社,下辖闲林、五常、蒋村、古荡、留下管理区。1961年,闲林、五常、蒋村单独成立公社,划归余杭县,留下管理区成为留下公社,划人西湖区。1964年,留下公社中的城镇和散住居民点划出,重新建立留下镇。1968年,镇社合一,为留下公社。1981年,复置镇。1984年,实行镇乡分设。1985年,撤销留下乡,并入留下镇。2007年撤销留下镇,建立留下街道。留下古今区域范围不同,《杭州全书·西溪丛书:西溪留下》涉及的范围指现在留下街道区域,东至西湖街道和古荡街道,南至转塘街道的龙坞,北至蒋村街道和余杭区五常街道,西至余杭区闲林街道,面积约36.1平方公里。<br />  留下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这里连接西湖名胜风景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三大国家级风景名胜。西溪穿镇而过,旧时从秦亭山舟行至留下十八里,沿水有十八座桥、十八个湾,十八个坞,沿山有十八里辇道,内有一百零八个景点。自唐代以来,这里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这里的梅花泉、安乐泉、法华泉称为西溪三泉。这里的大方井、小方井、金鱼井称为西溪三井。这里的忠义桥、庆春桥、盈春桥称为西溪三桥。这里的梅花、芦花、桃花称为西溪三雪。这里的柏家园、仰家园、方家园称为西溪三园。这里的石人岭、金竹岭、桃源岭称为西溪三岭。这里的茶市、花市、香市称为西溪三市。这里的山水诱人,遗存处处,千年古刹、名人墓冢、古街老巷,印迹无数。<br />  留下之胜,尤在人文。在10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留下形成了自己独特、不可替代的DNA。这是留下的生命、个性、特色、传统的源泉。人类的文化遗产,是活着的历史记忆,它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式表达。非物质文化包括了人类的情感,它与我们的生活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往往蕴含着当地文化传统,保留着特有的思维方式。物质文化发展的高度,反映着精神文化发展的水平。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某些文化或技能以物质为载体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则是人类的某些文化或技能以物质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的,留下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西溪文化特色。留下地区的物质文化的价值存在,正是因为它具有西溪文化的含量,通过对留下历史上的生产、居住、饮食、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介绍,让读者解读留下的DNA。正如人类生命体的延续要靠DNA,留下生命体的延续同样要靠DNA。城市的发展,社会风俗也渐趋都市化,生产、居住、饮食、婚丧、岁时、庆典、礼仪等民情风俗,都有了相应变化。留下的“基因”收集了留下的“生命信息”,读者通过散发着西溪泥土气息的文字,解开留下的“遗传密码”,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千年古镇的历史脉动,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延续留下的生命。</p>
展开
精彩书摘
  名噪一时的茶市街<br />  或许,不需要对留下的地名特色有所了解,从“茶市”一名,你就能联想到它的来由和昔日船埠舟楫挤两岸,茶香飘洒的茶市风情。茶市街与周边的米行、酒肆、货栈、杂馆等共同构成了历史上杭州茶叶的主要集散地。茶市街的形成,可以说与杭州茶叶在明代脱颖而出有关。<br />  唐代的茶叶,以江苏宜兴和浙江湖州产的阳羡茶与顾渚紫笋茶为重。宋代以建瓯的北苑茶为贵。到了明代,杭州茶的制法上和饮法上有了重大变化。明代茶叶制法以炒青替代蒸青,以散茶代替团饼茶,茶叶的炒制逐渐形成一套精湛的工艺。主要手法有十个,就是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炒茶师傅炒制时手法的运用,快慢轻重的掌握,看嫩叶在徐火炙热了的茶锅中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因势而成,恰到好处,即所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经过这样的炒制,茶叶形状就像碗钉或莲心,一片片扁平挺秀,呈翠绿色,边沿为嫩黄色,叫作“金边绿叶”。在饮法上,由煮饮改为用开水冲泡,经冲泡的茶叶,缓缓舒展,一叶一芽,芽芽直立,鲜嫩如新,青翠欲滴,茶汤则清澈明净,微呈绿色,饮时齿颊留芳,沁人心脾。这一变革,使杭州形成以龙井茶为代表制作和饮用方法,从茶叶的色、香、味、形都得到了充分显露。从此,杯泡清茶这种杭州饮茶习惯逐渐扩散,在此地域范围内的茶叶生产也迅速得到发展,茶叶集市也应运而生。<br />  茶市街在留下镇后街,清光绪《西溪梵隐志》载:“起西堰桥,至镇十八里,镇特爽垲,其形如篇,方二千亩,居人五六百家,东西其宇,划水相望”。可见当时已是具相当规模的集镇。留下地理位置为杭州西部出入咽喉,交通便利,20世纪30年代,留下镇附近翁家山、梅家坞都是龙井茶产区,留下镇之西南的横山、葛衙庄、龙门坎、东穆坞、里外桐坞是旗枪、本山茶的产地,留下有公路通安徽,水路通运河,自然成为杭州茶叶的集散地。留下镇后街,各路商贾纷纷到这里坐庄收货,逐渐茶行林立,据1934年同业会统计,当年营业额约50万银元。1933年“柴场上”改名为“茶市街”。从此,这里名声大噪。来杭州做茶叶生意的人必定要到茶市街。茶市街之于留下,就像西湖之于杭州。留下茶行分两种类型:一种为“常年行”,另一为“季节行”。常年行,经营时间从新茶上市开始,一直到中秋节收市,头、二、三、四茶均收购。在20多家茶行中只有马礼懋公记、万茂、源茂、桐茂4家是常年行。季节行一般只收购头茶,这种茶行在留下占五分之四,有升和祥、松茂、恒丰、元大、瑞源、德泰等行号。每到春暖花开时节,上海、南通、苏州、天津等城市茶商云集留下镇,在各茶行内坐庄收货。来自龙坞、转塘、闲林和西湖各茶产区的茶户,把新茶运至茶市街出售。一时茶市街熙熙攘攘,热闹繁忙,甚至通宵达旦,贸易不息。<br />  有意思的是茶行在“山”和“水”之间做生意,茶行是代客买卖的中介机构,坐庄收货的称之“水客”,茶农称为“山户”。每年清明前,各地茶商老板或派员来茶行,茶行为“水客”进货提供加工、包装、托运、食宿等一条龙服务,茶行从“山户”中收进茶叶,经打官堆、挺炒干燥、装篓成件、发运。茶行以收取佣金为营业收入,佣金分“山佣”和“水佣”两种。“山佣”由“山户”出,抽取所售总额的3.6%,“水佣”由“水客”出,为3%。茶行以此收入支付账房、秤手、武场等雇工工资和年节分红及房租、伙食及水客的食宿等开支,缴纳规定的税收后为茶行的盈利。“山户”在收购点评好茶级和价格后,由收购员写条子放人茶叶袋内,由茶行集中过秤、结算,“山户”则可顾自去茶店喝茶,随后到茶行取款。如果不急需用钱,可将钱存在茶行,开个“金折”,到用钱时再来取款。有的“山户”到中秋节才结账取款,茶行业主要承担钱庄货款的利息,需收水佣二分。<br />  茶行业主下面有秤手、账房、武场等雇工。秤手负责看货、开价、过秤。看货要三看,一看茶叶“路脚”,即分辨是高山货,还是平地货,是本地货,还是外地货。难以确定时,要“打水碗”品评,就是冲泡出来看。二看“潮头”,就是分辨含水分多少;三看色、香、形和“末子’’(碎茶)轻重。开价随每日行情定价。看货这行当,看似容易其实很难,高了“水客’’吃亏而不满意,低了“山户”另找户头,收不进货,所以有经验者才能胜任。账房负责“开小票”,“山户”每笔货的单价、重量、款额,凭小票付款。以支付现金或开出期票,此外还要记茶行流水账、总账及报税等。武场就是现在的炒茶工,根据茶行的规模大小人数不等,如马礼懋茶行有挺锅百口,挺锅就是铁锅陡立在茶灶上,便于人站着用力挺炒,使茶叶扁平。<br />  ……
展开
目录
<p>前言<br />上篇:印记<br />【古街印记】<br />【建筑印记】<br />【山水印记】<br />【寺庙印记】<br />【名人印记】<br />【墓葬印记】<br />【风物印记】<br />下篇:遗韵<br />【农耕遗韵】<br />【工技遗韵】<br />【市井余韵】<br />【岁时印韵】<br />【释道传韵】<br />【传说记韵】<br />后记</p>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