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说文解字论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1083
  • 作      者:
    钟如雄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鍾如雄(1953,08-),筆名原野、凌森、鍾成、锺璞遜。男,四川合江人,祖籍重慶市永川區;文學博士,教授,中國文字學會、音韻學會、訓詁學會會員,四川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197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2004畢業于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漢語盲文字學專業,導師宋永培教授;現任西南民族大學漢語官文字學碩士點領銜導師,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漢語與寫作教研室主任。主持(研)國家級社科基金研究課题三頊。主研“Z.11工程”研究課題一頊,校級重點社會科學研究課題一頊,獲省部級二等獎一頊,三等獎二頊;1988年獲西南民族大學“1986—1988年度教學科研優秀獎”,2002年獲四川大學“優秀博士一等獎”。主講古代漢語、文字學通義、訓詁學通義、說文解宇研究、上古文獻語言研究、大唐詩律學、中國古代詩歌語言藝術等七門本科、研究生課程;主要從事<說文解字》、上古文獻詞義、漢字理論、古代詩歌語言藝術等研究。一生奉行“博學、慎思、審問、篤行”八字箴言。已出版V漢字轉注學原理)(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說文解字論網)(作家出版社2007年再版)、(雙語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唐詩律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苦粒齋漠學論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等著作五部;编著(古代漢語}教材二部(分別由中華書局2009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合著(漢語稱謂詞典}一部(商務印書館待出版);在<古漢語研究)、(學術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漢語史研究集刊)、<勖耘學刊)、(詞典研究叢刊>、(燕趙學術)、(語言歷史論蕞)、(四川大學學報)、(西南師範大學學報)、(雲南師範大學學報)、《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等中文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7篇分別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资料)(Hl、J2)摘编或全文複印。
展开
内容介绍
  《说文解字论纲(修订本)》是一部研究《说文解字》的专著,可作为高等院校汉语文字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的教科书。该书2000年4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选入《说文解字研究文献集成》现当代卷中,现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全书30万字,共16章,深入研究了说文解字。
展开
目录
序<br>再版序<br>第一章&nbsp;字祖倉頡論<br>第一節&nbsp;史有倉頡<br>第二節&nbsp;字祖倉頡之否定<br>第三節&nbsp;字祖倉頡說否定之否定<br><br>第二章&nbsp;倉頡造字啟示錄<br>第一節&nbsp;結繩記物與造字感悟<br>第二節&nbsp;“八卦”原理舆造字感悟<br>第三節&nbsp;“刻契”原理舆造字感悟<br><br>第三章&nbsp;漢字本源論<br>第一節&nbsp;“漢字”稱謂的得名之由<br>第二節&nbsp;漢字本源考<br>第三節&nbsp;漢字與“王政之始”<br><br>第四章&nbsp;許慎評傅<br>第一節&nbsp;許慎生平行狀<br>第二節&nbsp;《說文》的成因<br>第三節&nbsp;許慎的文字學史觀<br>第四節&nbsp;《說文》系統的總體構建<br><br>第五章&nbsp;《說文》字形系統<br>第一節&nbsp;“敘篆合古”原則<br>第二節&nbsp;“據形系聯”原則<br>第三節&nbsp;“據聲系聯”原則<br><br>第六章&nbsp;《說文》字形分析系統一一六書通論(上)<br>第一節&nbsp;“六書”的本質<br>第二節&nbsp;“六書”構形原理<br><br>第七章&nbsp;《說文》字形分析系統一一六書通論(下)<br>第一節&nbsp;明代以前的“轉注”說<br>第二節&nbsp;清人的“轉注”觀<br>第三節&nbsp;現當代的轉注觀<br>第四節.許慎轉注觀鉤沈<br><br>第八章&nbsp;甲、金、籀、篆的形體嬗變與六書構形轉換<br>第一節&nbsp;“六書”轉換原理<br>第二節&nbsp;象形字轉換例證<br>第三節&nbsp;會意字轉換例證<br>第四節&nbsp;形聲字轉換例證<br><br>第九章&nbsp;《說文》字形系統的系聯與分離<br>第一節&nbsp;部首系聯條例<br>第二節&nbsp;“六書”分離條例<br>第三節&nbsp;“省形”分析條例<br><br>第十章&nbsp;《說文》注音系統<br>第一節&nbsp;“讀若”正音法的規範運用<br>第二節&nbsp;“諧聲”注音法的規範運用<br>第三節&nbsp;破音字的注音原則<br><br>第十一章&nbsp;漢字的本義<br>第一節&nbsp;本義的求證原則<br>第二節&nbsp;許慎求證本義的主體思想<br><br>第十二章&nbsp;《說文》釋義系統(上)<br>第一節&nbsp;許慎以前的釋義體系<br>第二節&nbsp;《說文》的釋義方法<br><br>第十三章&nbsp;《說文》釋羲系統(下)<br>第一節&nbsp;“某,某也”的釋義範圍<br>第二節&nbsp;“曰、為、謂之”的釋義範圍<br>第三節&nbsp;“謂”的釋義範圍<br>第四節&nbsp;“兒”、“然”的釋義範圍<br>第五節&nbsp;“猶”的釋義範圍<br>第六節&nbsp;“之為言”的釋義範圍<br><br>第十四章&nbsp;《說文》别義系統<br>第一節&nbsp;別義系統的成因<br>第二節&nbsp;別義系統的表述體例<br>第三節&nbsp;別義的表述用語<br><br>第十五章&nbsp;《說文》諧聲系統與“右文說”<br>第一節&nbsp;“右文說”的研究原則<br>第二節&nbsp;宋元以來“右文說”的是與非<br>第三節&nbsp;《說文》諧聲系統與“右文說”的關係<br><br>第十六章&nbsp;《說文》引證系统<br>第一節&nbsp;《說文》引用系統<br>第二節&nbsp;《說文》證明系統<br>後記<br>附錄:鍾如雄論著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