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Yugong semimonthly and Chinese frontier studies in 1930-40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75102
  • 作      者:
    孙喆,王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喆 1971年生于辽宁岫岩。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从事中国边疆民族史、清史研究。著有《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发表《对1689-1727年中俄外交关系的考察》、《时代变局下知识分子对“致知”与“致用”两条道路的探索——从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谈起》、《浅析影响<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几个因素》等多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在“救亡”、“经世”两大思潮的鼓舞,下,中国边疆研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此次高潮中,涌现出众多的学者、刊物和研究团体,研究成果不断面世,萌生了“边疆学”和“边政学”等新概念,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向一门现代学科演进。顾颉刚先生于1934年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即为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份重要的专业学术期刊。《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以《禹贡》半月刊为主线,从中国边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该刊物的创办缘起、边疆史地和民族学研究状况,以及顾颉刚、禹贡学会的主要活动,并对同一时期的《新亚细亚》等其他重要刊物、学术团体和学者进行考察。《边疆、民族、国家:<禹贡>半月刊与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藉此探讨中国边疆研究第二次高潮的演进脉络、特点以及走向“合流”的发展趋势,透视当时学者试图“在真实的学识里寻出一条民族复兴的大道来”的不懈探索。
展开
精彩书摘
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br>1934年,时任燕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史学系兼课讲师的顾颉刚和在辅仁大学任教的谭其骧,因所授课程均系古代地理沿革,“性质既同,时以述作相讨论”,“于学生课卷中屡睹佳文,而惜其无出版之机会,不获公诸同好,爰集合北大、燕大、辅大三校选课学生,于二十三年二月在北平成府蒋家胡同三号组织禹贡学会,自三月一日始发行《禹贡半月刊》。”《禹贡》半月刊由顾、谭二人任主编,1935年9月谭其骧南赴广州,由冯家升接替其工作。初期,半月刊内容以上述三校学生的习作为基础,范围集中于古代地理,尤其是秦汉及上古地理。因文字较专门,集稿稍难,第3卷以后,渐见活跃,投稿日众,逐期增量,遂由每期2万多字而增至10万多字。“自第四卷起,更注重于边疆及水利,以期适合现代之需求”,研究范围随之逐渐扩充至民族史、边疆史、中外交通史等方面,并陆续出版专号10期,主要侧重边疆民族方面,包括《利玛窦世界地图专号》(第5卷第3、4合期)、《西北研究专号》(第5卷第8、9合期)、《回教与回族专号》(第5卷第11期)、《东北研究专号》(第6卷第3、4合期)、《后套水利调查专号》(第6卷第5期)、《南洋研究专号》(第6卷第8、9合期)、《康藏专号》(第6卷第12期)、《回教专号》(第7卷第4期)、《古代地理专号》(第7卷第6、7合期)、《察绥专号》(第7卷第8、9合期)。至1937年7月16日停刊,《禹贡》半月刊共出版7卷82期。发行之初,每期仅2、3万字,印数也仅500份,到第7卷时,每卷已达10多万字,印数增至1500余份。<br>禹贡学会的出版物分为期刊、研究报告、丛书、会务报告四种。期刊即指《禹贡》半月刊,研究报告当时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增敏《宣化盐池》、李子廉《胶莱运河》等,成稿但未付印者有冯家升《东北史地》、《西辽史》、谭其骧《中国内地移民史》等20种。《本会三年来工作略述》,《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1、2、3合期。 从1936年10月开始,由吴丰培、顾廷龙编辑出版“边疆丛书”,共出版《西域遗闻》、《西藏日记》等6种,均为边疆史籍罕见之本。另外,还出版《黄山游记》等“游记丛书”5种。禹贡学会成立之前,顾颉刚、郑德坤等即开始编绘《地图底本》,1937年停刊之前,已有部分付印出版。<br>1936年5月,禹贡学会“筹备年余,捐得张石公先生之房地为会所,先后呈请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民众训练部,国民政府教育部,北平市政府社会局准予立案。即于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假燕京大学临湖轩开成立大会,通过章程,选举职员,以顾颉刚先生等为理事,于省吾先生等为监事,并互推顾先生为理事长,于先生为监事长。”到1937年4月,禹贡学会的规模已从最初燕大、北大、辅仁等校的20多名学生,发展到以平津史地研究学者为主的400多人。禹贡学会编:《禹贡学会会员录》1937年3月12日出版。399名会员分布情况:北京210人,南京32人,上海18人,河北16人,河南15人,山东17人,山西4人,湖北3人,湖南2人,江苏12人,浙江17人,安徽6人,江西6人,福建7人,广东8人,四川10人,陕西1人,甘肃2人,青海1人,绥远4人,察哈尔1人。正在英国、美国、日本留学的会员7人。“禹贡学会自开始成立筹备处时起,历时三年半即告停顿。在这期间,由于颉刚先生的亲自主持领导,会务日有起色。《禹贡》半月刊不仅能按时出版,而且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为各方所赞许,会员也日益增多,为一时之盛事。”史念海:《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3)。<br>七七事变后,禹贡学会被迫解散,半月刊随之停刊。抗战胜利后,1946年3月,召开禹贡学会复员第一次会议,顾颉刚当选为理事长。会议提出拟将《禹贡》半月刊改为季刊,先出《禹贡通讯》,并借《国民新报》登载《禹贡周刊》。此后,“边疆丛书续编”付印《北征日记》、《西行日记》等6种,《禹贡通讯》出1期,《禹贡周刊》出刊10期。不久,内战爆发,禹贡学会的学术活动陷于停顿。1949年8月28日,顾颉刚曾组织禹贡学会保管委员会,欲将《禹贡》半月刊复刊,未果。1955年2月,在顾颉刚主持下,禹贡学会议决将房屋捐献国家,图书资料赠民族学院,刊物分送各大学,正式结束了业务活动。<br>在有关边疆研究的众多学术组织当中,禹贡学会是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边疆研究高潮的发起者和重要的推动者。日本对中国边疆的狂热关注,对中国领土的觊觎野心,中国人长期以来对边疆的消极态度,让顾颉刚深切地感到,发展中国自己的边疆研究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要研究我们自己的边疆问题,非得走到别国里看材料不可,那还成什么国家?号称智识分子的,还有什么脸见人?我们决不能责备别人的深谋远虑,只要想一想:假使我们都是精明强干的人,而我们的邻国都是些昏庸懒惰随随便便,不但不能管别人,连自己都管不了的,能不能遏制我们的开疆拓土的雄心?……试问我们今日如果再不努力,将来我们的子孙要咒诅我们到怎样的地步?”《通讯一束》,《禹贡》半月刊,第4卷第6期,1935年12月。故他发出呼吁:“我辈生于今日,受重重之束缚,欲求我之知彼固不容同于彼之知我,然而我之知我则必不可逊于彼之知我”,倡导中国学者投入边疆研究的高潮中来。<br>在《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里,顾颉刚系统阐明此次边疆学发动的学术渊源、必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他指出:“清道光后,中国学术界曾激发边疆学之运动,群以研究边事相号召……察此种运动之主要起因,实由于外患之压迫……国中经此数度戟刺,遂激起一班学人跳出空疏迂远之范围而转向经世致用之学术。边疆学者,经世致用之大端也……及俄患稍纾,学者忘其旧日之目标而唯作《元史》之校注补订,此轰轰烈烈之边疆学运动乃渐就消沈矣”。“我国边疆学运动渐渐消沉之际,外国学者正群起为更大之努力”。“此后日俄之于东北,俄之于蒙古新疆,英之于新疆西藏,法之于云南贵州,各就其势力范围争相开拓。文献方面之材料不足,则努力于实地之考察。迄于今日,吾人苟欲认识自己之边疆问题,已不得不借材于外国,是岂非大可耻之事乎?”<br>对于国人当时的边疆研究,顾颉刚评价说:“边疆之重要,近年国人已颇多感到,团体之报告,个人之游记,杂志之论文,均不在少数……唯因各自为政,缺少整个计划,以致重复散漫,浪费时间、精力及财力,是以效率不高,成绩浅薄。今后自宜精密筹划,作全部的设计,分析工作为若干小部分,集若干人而量才分配之,则个个研究工作范围之专而各有深邃之获,彼此之间又可以调剂补益,自有彻底之解决可期。加以材料之集中,可以左右逢源,则事半而功倍。邻邦专门人才之多与其成绩之伟,即由此分工合作之组织下所导引而出。”《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如此,“此第二回运动之收获必远胜于第一回”。<br>顾颉刚等人创办的《禹贡》半月刊,与30年代“期刊热”中诞生的大部分刊物一样,有着热闹的开场、艰难的维系和短命的结局,但又与大多数在民国学术舞台昙花一现而寂焉无闻的刊物不同,直至今天还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历史地理学和边疆民族研究等领域不断被提及,被重新审视和挖掘。这是因为,《禹贡》半月刊作为禹贡学会的喉舌和旗帜,其宗旨及所载内容不仅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唤醒国民、抗击外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当时中国学界集体致力于专门领域研究的潮流,对当时乃至后来的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禹贡》半月刊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同样受到重视。日本学术界曾在20世纪60年代专门成立“《禹贡》目录编辑会”,出版了《禹贡半月刊总目次索引》。然而,我国大陆目前尚没有研究《禹贡》半月刊的专著,有关文章也多以回忆性和介绍性为主,研究性不强。对该刊进行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20世纪30-40年代的边疆危机与边疆研究
二、期刊热潮与边疆研究刊物
三、禹贡学会与《禹贡》半月刊
四、学术史回顾
五、本书的写作思路和主要观点

第一章 《禹贡》半月刊创办缘起探讨
一、回顾:民族主义语境下的“缘起”
二、从“古史辨”到“古地辨”再到沿革地理
三、专业性学术团体的培养
四、对“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回应
五、生计与学问
小结

第二章 沿革地理与边疆建构
一、《禹贡》半月刊与“研究边疆学之第二回发动”
二、沿革地理与边疆史地
三、边疆史地与历史地理学
小结

第三章 回到历史——顾颉刚及《禹贡》半月刊对民族问题的研究
一、20世纪上半期现代民族观念在中国的传播
二、《禹贡》半月刊对民族问题之研究
三、抗战初期顾颉刚对“中华民族”观念的阐释
四、顾颉刚民族观念的渊源
小结

第四章 《禹贡》半月刊与《新亚细亚》月刊之比较
一、比较研究之基础
二、《禹贡》半月刊的边疆研究内容和途径
三、《新亚细亚》月刊对边疆问题的研究
小结

第五章 “合流”: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边疆研究
一、《中国边疆》月刊和边疆学的启蒙
二、边政学之发凡
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