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很悲苦,佛教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给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安慰。再加上统治者为了安抚民心,也积极推动佛教传播,因此这一时期佛教兴盛,而佛教石窟的开凿也进入高潮。很多著名的石窟均建于此时,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
早期开凿的石窟无论是窟形还是造像题材都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石窟可分为三类:一是僧房,一般无雕塑;二是禅窟,有的有雕塑、壁画;三是供礼拜和举行其他宗教活动的洞窟,数量最多。造像的种类有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内容早期多单身佛像,在北魏时期增加了二胁侍菩萨。佛造像的形象也是比较接近印度人的形象,鼻子高大,嘴唇很薄,肩膀宽厚。不过到了魏晋南北朝后期’,石窟造像开始逐渐带有了中国的特点。佛造像身材瘦削,长相清秀,脸比较长,脖子变细,身穿汉地服饰,衣服很宽,随风飘动,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此时期石窟内的壁画大多是佛像及人物形象、动植物、佛教故事等。
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出钱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的供养人的形象,上到皇帝,下到百姓都有。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修行、教化众人的善行),佛传故事(释迦牟尼出生、成长、修行、成佛、涅槃等传记性故事),以及飞天。
隋唐时期(581—907),国力昌盛,统治者重视佛教,佛教的传播达到顶峰。石窟的建造也随之进入—个鼎盛阶段,石窟规模进一步扩大,石窟内的造像数量增多,内容更加丰富,佛像的形象也更加中国化。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是中国历代石窟中成就最高的,有很多精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