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同心圆覆盖与其直接接壤的邻邦。在这个同心圆中,印度追求主导地位,拒绝外部势力介入。第二个同心圆涵盖广义周边(即大周边),包括亚洲和印度洋沿岸国家。印度在其中寻求平衡其他大国在此的影响,阻止后者侵占其利益。第三个同心圆包括整个世界舞台。印度在此努力争取大国席位,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要作用。他进一步指出,历史上有三大因素阻碍了印度实现上述目标。首先,南亚次大陆以宗教划界形成的分治,使印度长期陷于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印度国内也出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间的教派冲突。这种分治在地理上还切断了印度与阿富汗、伊朗和东南亚诸国的历史联系。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国家特性给印度与中东国家的交往造成很多深层次问题。冷战时期,这种紧张关系与大国在地区与全球的对峙交织在一起,严重限制了印度在三大同心圆内的活动空间。第二大障碍来自印度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使印度减少了与外部世界的商业交往,使国家经济长期处于相对衰退中,进而造成印度在独立后失去影响力。最后,冷战时期由于华盛顿支持巴基斯坦和中国,印度被推进苏联的怀抱,结果导致印度在20世纪下半期的政治角逐中站在失败的一方。当时,印度更像是国际社会中的“异见分子”,对绝大多数全球性问题都持反对立场。
随着冷战结束以及国家社会主义让位于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印度在过去20年已摆脱后两大因素的束缚。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印度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已占有重要一席。印度的信息技术如今享誉全球,成为国际大公司对外转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为寻找石油,印度能源公司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从中亚、西伯利亚到西非及委内瑞拉,与西方和中国的同行展开激烈竞争。如同中国已成为东亚经济的增长引擎,崛起中的印度也被视为未来印度洋地区一体化的发动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