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如何打造脱颖而出的品牌:escaping the competitive herd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34791
  • 作      者:
    (美)扬米·穆恩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在这个产品供过于求、严重同质化的时代,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吸引消费者购买并成为品牌的主动传播者?
     如果……
     你拼命工作想要打败竞争对手,但结果却是——
     你变得更加平庸,与竞争对手越来越像,
     你该怎么办?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彻底颠覆了竞争的含义,促使你重新思考实现有意义差异化的方法。
展开
作者简介

     扬米·穆恩(Youngme Moon),斯坦福大学博士,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哈佛商学院唐纳德·K·戴维荣誉教授。她所开的营销课程是哈佛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曾多次获得卓越教学奖,发表多篇备受欢迎的案例研究文章。拥有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如今,“丰富”已经不再是人们最渴望的东西。超市货架上的同类商品往往有几十种之多,而且每个商家都宣称他们自己的商品是“更新、更好”的。疯狂的竞争促使商家面面俱到地改善产品弱点,企业之间互相追逐,最终导致商品平均水平提高,但严重趋同化。而面对眼花缭乱的产品,消费者很难区分其细微的差别,同时不计其数的营销方式反而会使消费者对商家的宣传表现出冷淡、困惑和怀疑。
   作者认为,企业要想从嘈杂混乱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忠诚,不应在不足的方面追赶其他品牌,而要做相反的事情--加强优势,以此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有所取舍,不仅是差异化的标志,更是优秀的标志。
   《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通过对Google、捷蓝航空、宜家、Mini Cooper、红牛、Wii游戏机等品牌成功案例的研究,告诉企业如何在“相同”中寻找“不同”:
   逆向品牌战略:减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跨行业品牌战略:彻底忽视既有的类别定义,把消费者从习惯性的消费节奏中拉出来;
   敌对品牌战略:欲擒故纵,不以传统方式进行营销,甚至有一点反营销,拒绝使用吸引顾客的传统理念。
展开
精彩书评
     本书以清新、反直觉的眼光,审视苹果、宜家和斯沃琪等品牌如何在各自领域脱颖而出,并带动产业发生变革。要脱离竞争性克隆;要脱离常规,不要模仿;要创新,不要追赶别人。本书给企业领导者提供一种全新视野,以重新建构市场、创造市场。
     ——迈克尔·尤西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领导与改变管理中心主任,管理学教授

     本书令人震撼。作者的写作功底堪比《纽约客》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其见解与吉姆·柯林斯一样反直觉,重要性亦不亚于吉姆·柯林斯。扬米·穆恩在本书中精彩地阐释了下面这些问题:现今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过度丰富的产品,供给过剩,为什么会“过度程序化”,为什么会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产品和服务。这些问题将促使你重新思考如何在这个疯狂竞争的市场中胜出。
     ——吉姆·西特林,史宾沙管理顾问公司董事,北美CEO继任计划管理层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2002年,美国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汽车品牌,即宝马公司的Mini Cooper(迷你库珀)。宝马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大胆的广告,从而使这款车型深入人心。在这一系列广告中,最让人吃惊的是在解决车身大小这个问题时所用的方法:这个广告直接拿”小车身“这个问题对我们发起进攻,其实是以此为由对品牌展开宣传。
     还记得我看过的第一块Mini Cooper的广告牌。在看到这块广告牌之前,我也听说过一些关于这款新车的信息。我认为,这款车的复古外形很迷人。但我也想过,坐在这款迷你车里肯定很挤。回到2002年那一天,我在开车上班的路上看到这块广告牌时,我简直惊呆了,上面写着:XXL  XL  L  M  S  MINI
     这则广告传递出的信息极具挑衅意味,好像这个品牌在对我说:“担心这款车太小?看这儿,它甚至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小。”这其中的挑衅意味令人难以置信。没过多久,我偶然发现了这款车的另外一个促销活动。宝马公司把一辆Mini放在一辆多功能运动型汽车的车顶上,就好像在说:“担心这辆车在路上会显得比多功能运动型汽车矮小?好,看清楚吧。”
     我当时正致力于市场营销研究,对我而言,这种广告传递出的信息非常具有反叛精神。毕竟,在经过培训后,市场营销人员都习惯于宣传产品的优点。也就是说,当市场调查显示出消费者对产品的负面特征心存疑虑的时候,市场营销员就会作出反击,要么向消费者再三保证不必疑虑,要么就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转移到比较正面的产品特征上去。
     在这种大环境下,Mini Cooper的广告似乎破坏了营销界普遍存在的谨慎态度。我敢打赌,在2002年,一定有许多像我这样的摇摆不定的消费者,我们认为这种车型确实具有吸引力,但却担心它太小。在这种情况下,这则广告就显得太激进了:它不仅没有减轻我们的顾虑,反而加深了这种顾虑,甚至还把它转化成一种持续的不安。
     简单地说,敌意品牌就是这么做的:拒绝守旧的劝说式营销方式;它们会说一些其他品牌不敢说的话,甚至敢做一些能把我们吓跑的事情。你可以把这种营销方法看做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但这么说仍然不确切。当汤姆·索亚(Tom Sawyar)不让他的朋友们刷篱笆时,他却把“刷篱笆”这件事描绘得比实际情况更有吸引力。不过,敌意品牌的宣传有所不同。它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展现在我们面前,即使我们不喜欢,它们还是会寸步不让。
     敌意品牌的宣传方式是令人振奋的。那天,在开车去学校的路上,我在想,如此坦率的广告实在不多见。后来我才知道,Mini Cooper推出的“我们开车吧”(Let's Motor)这则广告还包含了其他的潜台词。这些离经叛道的品牌促销方式,足以使这个品牌与当时盛行的大车文化彻底一刀两断。敌意品牌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它们的坦率令人耳目一新;它们毫不畏缩、非常直接地提供信息,公然向我们挑战。
     这种营销方式的影响是令人振奋的。当一位市场营销人员向我们介绍一种我们轻易就会喜欢的产品时,我们很容易就会对他的介绍失去关注,容易得就像物品沿着丝绸滑落一样。牵引力的产生需要有摩擦力。所以,敌意品牌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摩擦。但它们并不是低调处理产品有争议的部分,而是把这一点放大从而带来摩擦。它们意识到,只有心理上的不和谐才能激发出某种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敌意品牌不遗余力地放大这种不和谐。
     讲到这一点时,我喜欢用能量饮料红牛(Red Bull)的市场推广案例。如果说世界上存在自吹自擂的企业故事,红牛就属于其中一个。在课堂上讲解这个案例的时候,我常常会做一个简单的味道测试,选一名以前没有喝过红牛饮料的学生作为测试对象。有一年,被选中的学生居然把喝进去的饮料吐了出来,红牛居然难喝到这种程度。
     关于这个案例,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迪克·梅特舒兹(Dietrich Mateschitz)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奥地利商人,负责把红牛这个品牌推向全球。当他准备把这种混合饮料推广到欧洲市场时,他做了一系列市场测试,想看看消费者对这款外国饮料有什么反应。以下是最初的调研结果:这种新饮料的颜色看起来很淡,根本没有喝它的欲望;喝到嘴里,感觉黏黏的,很“恶心”。市场调查公司则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迄今为止最失败的产品。”对这些结果,梅特舒兹会有什么反应呢?他居然说:“太好了!”
     与红牛相似的另一个品牌是“马麦酱”(Marmite)。这是在英国超市里出售的一种糊状的深棕色食用酱。可以用“刚开始会讨厌,后来会迷恋”来形容它的味道。这个品牌的广告语是:“爱它,或者讨厌它”(love it or hate it)。在最新的广告里,其中一则说的是一团马麦酱在一个英国小镇上实行恐怖统治。而另外一则描述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母亲在给孩子哺乳期间吃了一点马麦酱,惹来孩子一阵喷射性呕吐,吐了母亲一身。
     你可以看到,在这两个案例中,品牌都具有一种超越一般标准的斗志。敌意品牌明确地告诉我们会面对什么,如果我们不喜欢,它们会是第一个送我们离开的人。正因为如此,我常常用“反营销”来描述敌意品牌,它们是“要么接受,要么放弃”的品牌;它们拒绝迎合,拒绝卑躬屈膝,甚至还拒绝通过打磨产品的粗糙边缘这种方式来改进产品。
     当红牛饮料的知名度在夜总会和酒吧里迅速蹿升后,喝这款饮料的人给它起了很多绰号来描述其补充能量的特性,如“液体可卡因”、“带来高速度的罐子”、“液体伟哥”等。他们甚至还散布谣言,说红牛饮料的原料取自公牛的睾丸。于是,一些消费者开始担心这款饮料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于是他们组织了一场抵制红牛饮料的运动。但是,公司不仅没有努力终结这些流言,没有试图消除消费者的恐惧,反而按部就班,一直采用一种完全依赖无限制口头传播的地下营销方式,让人们对这款饮料产生了兴趣。公司的态度是:如果红牛让你感到紧张,那就“不要喝”。
     正如我所说的,能够如此执著地坚持自己营销方法的企业不多。要想做到如此执著,就需要坚持漠视消费者的关注点,对市场反馈也毫不妥协。这种执著所带来的回报就是一种尽可能纯粹和不平衡的市场定位。换句话说,就是品牌的差异化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在谷歌上搜索“勃肯”(Birkenstocks)和“丑陋”(ugly)这两个词,你会得到上千条搜索结果。把“勃肯”这个品牌引入美国的是马戈·弗雷泽(Margot Fraser)女士。如果你有机会倾听她谈论公司成立初期的故事,她会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时,零售商拒绝订购这种鞋子,因为它们看起来太难看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公司的自然反应就是重新设计鞋子,让它们看起来更吸引人、更舒适。但勃肯从未产生过这种想法,因为这样做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品牌,会使其变得和其他传达不出任何意义的品牌一样毫无特点。但勃肯鞋是能传达意义的,这就是其执著所带来的奖励。鞋子的丑陋外表表明了一种立场,一种勃肯决心要坚守的立场。
     当某种品牌以一种毫不妥协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会出现一种比较有趣的现象。
     没有反叛性的品牌消费起来是比较容易的。它们对我们没有特别的要求,也没有发布有力的声明。于是,消费这些品牌时,我们就很容易跌入大众的洪流中。如果我们每天开着和其他人相同的车,穿着很多人都穿的懒人拖,就不会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要想让自己变得不显眼,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购买那些引人注目的品牌。
     当某个品牌在沙滩上画了一条线--我们知道并非所有人都愿意超越这条线,它也迫使我们谨慎考虑是否要跨越这条线。此时,消费行为就会变得重要;我们和品牌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有意义。穿勃肯鞋、开Mini Cooper,或坚持喝红牛饮料会比总是购买同一款老产品传递出更多的信息。敌意品牌是坚守立场的品牌,是身份的象征。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懂得这个道理。
     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品牌周围还会聚拢起一系列外围联系。如此一来,它们就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如今,像勃肯、Mini Cooper和红牛这样的品牌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群体。可能是嚼着格兰诺拉燕麦卷的波西米亚人,也可能是离经叛道的小型车狂热爱好者,又可能是喜欢逛夜店的人。因此,消费这些品牌本身就会成为一件承载很多意义的事情:传统品牌把我们隐藏起来,而敌意品牌则迫使我们突显自我。
     这些品牌不仅能导致两极分化,还会主动进行反抗。也就是说,这些品牌在交朋友--对品牌有热情和忠诚度的朋友--的同时,也在积极地给自己树敌,它们还公开欢迎这些敌人。Mini Cooper的一句广告语是:“对抗SUV,从这里开始!”(The SUV backlash starts here)这就显示出了它喜欢惹麻烦的个性。很明显,它在告诉大家,它渴望一战!
     马麦酱的官方网站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为喜欢马麦酱的消费者设置的,另一部分则是为讨厌马麦酱的消费者设置的。公司对这两种消费者都很欢迎。有些人会穿勃肯鞋,有些人则会取笑穿勃肯鞋的消费者,勃肯公司很清楚这一点,但也赞同这种行为。在《纽约时报》的最近一次采访中,公司的品牌经理如此评论这种行为:“这个品牌既能引发积极反应,又能引发消极反应,这就是它的优势。这表明,我们的品牌与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我希望能参与到这种行为中,而不是摆脱它。”
     敌意品牌正是这么做的:在戏剧性的两极分化可能性中蓬勃发展,从冲突中获得力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奢侈品品牌确实是这么做的--依据简单的财富差异,使社会分化。但敌意品牌依靠多样化的品牌忠诚来显示消费者的身份。这种忠诚与无聊的银行账户完全没有关系。在千变万化的分化中,敌意品牌繁荣发展着。
     无论在何时,只要你在日本(顺便提一下,日本的国民生活快乐指数已经远远超出它的经济影响力)待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你就会听说一种街头休闲潮流服饰品牌,名字叫“洗澡猿猴”(A Bathing Ape)或“安逸猿”(BAPE)。这个品牌创立于1993年,品牌创意来源于美国的系列电影《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洗澡猿猴”这个品牌名称则源自日本的一个短语,短语的意思是“在热水中洗澡的猿人”。
     描述安逸猿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粗俗:安逸猿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品牌,它实行一种反营销策略,这种营销策略以任何事情对顾客来说都不轻松、只有胆小鬼才最看重方便性为中心。
     安逸猿的每一款服装都是限量版,我绝对没有开玩笑。也就是说,只要你看到某个人穿着一件你喜欢的“洗澡猿猴”衬衫,就说明这款衬衫已经脱销了。安逸猿的店面基本上都坐落在小巷里,似乎故意不想让人找到,而且也没有明显的标示,暗示你这就是安逸猿的店面。大多数安逸猿零售店都会规定顾客每次只能买一种产品,而且必须要符合顾客的身材尺寸。就连安逸猿的网站看起来也不怎么友好:顾客只有在下载并运行一个独立可执行文件后才能登录网站。虽然这个品牌看起来很好斗,但几乎所有的日本年轻人都听说过这个品牌,而且都想拥有一件安逸猿的衣服。在变幻莫测的都市时尚界,安逸猿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敌意品牌。
     只要你认真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心理作用并不神秘。稀缺可以刺激需求,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哪天你去参加苏富比拍卖会,你就会发现,所有人都愿意用高昂的价格竞拍某种物品。这些物品如此昂贵的原因只有一个,即它们是独一无二的。物以稀为贵,甚至因为稀少,还会产生一丝神秘感。在商界,这通常是一件好事。但是,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风险,因为稀少还有第二个特点,即:人们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物品的所有权。然而,当需要付出努力时,人们就会感到很麻烦。
     ……
展开
目录

概论
第一部分 群氓的竞争(一种批判)
群氓的天性
关于发展的悖论
产品类别模糊(如何应对)
逃离集体心态的品牌
第二部分 不参与竞争 (庆祝)
逆向战略品牌
超越行业的品牌
敌意品牌
差异化
第三部分 人性化(反思)
营销近视症回顾
结语
附录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