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343274
  • 作      者:
    陈立中著
  • 出 版 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立中,1975年生,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法学博士,现任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支部书记。兼任湖南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苏关系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与教学。已在《科学社会主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理论刊物上发表近40篇研究论文,在“中苏论战与中国发展”问题上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展开
内容介绍
  《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力求对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从中苏论战前的选择及论战的缘起研究起,然后对论战当中中国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进行分析,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考察中苏论战后中国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选择的延续,确立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并总结中苏论战整体上给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带来的经验教训。
展开
精彩书摘
  《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历史上,俄中两国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落后,都遭受过西方列强的欺辱,在挨打的痛苦中,都逐渐领略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力量,从而开始向西方学习,以求寻找出路,都因为民族资产阶级比较软弱而无力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俄两国民主革命也处于类似的形势:都是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混杂在一起。此外,中俄两国文化传统还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传统的反映,如注重整体精神、内心修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些,使中国人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更易于认同和接受已经俄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中国先进分子大多就是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看到了中国解放的希望,并通过学习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例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绝大多数都去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实地考察过,那些早期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绝大部分都是从“苏俄”翻译过来的,李达、艾思奇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著作也深受“苏俄”理论著作的影响。五四运动也“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以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经验为中介学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不能不承认的事实。
  “俄国人的路”就是十月革命道路,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为前途的革命道路,这是那时中国先进分子的共识。董必武回忆说:当时我们大家都觉得,要真正改造中国就必须“搞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走十月革命的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主义成了时髦的福音,传人中国的各种新思潮纷纷标榜为“社会主义”。据孙中山的统计,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有56种之多,不知道哪一种是真的。正如瞿秋白所描绘的那样,是“隔着纱窗看晓雾,社会主义流派,社会主义意义都是纷乱,不十分清晰的”。同时,正如列宁所提道的:“先进的中国人,所有经历过这种高涨的中国人,从欧美吸收了解放思想,但在欧美,提到日程上的问题已经是摆脱资产阶级而求得解放,即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由此必然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产生他们的主观社会主义。”因此,中国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包括改良派和革命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宋教仁、张东荪、区声白等)都曾自诩为社会主义者。经过鉴别、比较、试验、论争和思考,中国的先进分子才知道俄国的社会主义是真的,而且中国也只能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路。1920年,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也就是说,走俄国十月革命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就是俄国布尔什维克所抱的主义,这个主义,是革命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的社会,无论人愿要他不愿要他,他是命运的必然出现,这是历史的命令”。陈独秀发表论文《谈政治》,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不久,在《国庆纪念的价值》一文中,他又提出:“主张实际的多数的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如共和政治代替封建专制一样,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些“按诸新陈代谢公例,都是不可逃的运命”。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历史的选择:以俄为师

一、确立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

二、走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

三、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第二章 论战的缘起:什么是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环境



第三章 论战的主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立自主原则



第四章 论战中的经济建设:由“三面红旗”到经济调整

一、改进国民经济管理体制127

二、髙举“三面红旗”发展经济

三、国民经济的挫折和调整



第五章 论战中的政治建设:由反右派斗争到“反修防修”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奠基

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三、党内外斗争性质的混淆



第六章 论战中的文化建设:由“双百”、“两用”到意识形态领域的过火批判

一、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启动

二、“双百”方针的制订和实施

三、文化的政治功能不断强化



第七章 论战后的新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八章 弥足珍贵的启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

二、必须承认和尊重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差异

三、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