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农村德育论:指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校德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7309533
  • 作      者:
    马多秀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多秀,1974年生,陕西宝鸡人199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1995-2005年在农村中学工作,2008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耍从事德育原理、教育基本理论、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代教育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佥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套关于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的丛书,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丛书主要以建构和阐发新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基本内容。那么,什么是道德教育基本理论呢?我以为,基本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术领域中那些根基性的、具有永恒价值的基础问题的研究。虽然它的一些主题相对稳定,但却可以常思常新,具有恒久的讨论价值。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它也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但道德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难度更大,因为它要透析人性本身,又与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人性研究本身既是一个永恒的,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是一种动态的复杂性存在。道德教育的核心主题就是讨论人性向善,是引导社会向善,引导个体人凝聚成一个有秩序、有效率、有整体精神风貌的社会集群。人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引导个体人提升其精神境界,体认向善的方向和方式,展现人性的美好品质。而个体的人性、生命性,与社会的整体风貌之间存在着一种人文关系,对这种人文关系的研究,既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性、深层次问题,也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所要研究的基本命题。可以说,道德教育研究的人文主题,恰恰是人作为宇宙生灵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农村德育论:指向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的学校德育》:
  研究方法是一项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研究方法的选择是极其复杂的,这跟研究者自身所秉持的研究立场、对研究方法论的思考,以及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征等密切相关。
  (一)对方法论的思考
  1.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中立”问题的思考
  马克斯·韦伯认为,“价值中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核心原则。按照韦伯的理解,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不论研究对象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对于研究者来讲,就是不加个人任何主观意愿地把这种客观性揭示和展现出来。然而,韦伯为我们所创立的这种设想早就遭到了质疑。华勒斯坦等人就指出,“所谓的客观知识其实不过是那些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拥有更强大势力的人的知识而已”,“如果我们所说的客观性是指绝对中立的学者再现了一个外在于他们的社会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指出,这种现象是根本不存在的”。①虽然相对于研究者来讲,研究对象是一种客观性存在,但是,研究者在对研究对象的研究中会不可避免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见解和意见,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立场和价值取向会无形中影响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判断和研究结论的归结,而且,缺乏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立场和价值取向的研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取的。即使是研究方法的选择,也渗透着研究者自身的意愿,这正如弗莱雷所说的,“实际上,方法是意识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它表现了意识的基本特征——目的性。”②研究者在对方法的选择中就预设了一种前提,即这种方法有助于研究问题的揭示和研究结论的获得。正是在这层意义上,笔者认为,不存在任何“价值中立”的研究活动。当然,在本研究中,笔者自身对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留守儿童的关切和关怀贯穿在研究过程的始终,这种研究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本研究是一项渗透了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价值渗透的研究活动。
  2.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思考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持续在探讨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涉及诸多方面的思考,比如教育理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教育理论对于实践的意义何在。其中,现实存在的,而且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裂现象。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就指出:“在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裂现象。在表面的分裂现象背后,隐藏着两部分人之间深深的怀疑和某种程度的冲突与对抗……我们未能在中小学与大学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就像医学、商务和法律界的人们所做的那样。在医学、商务和法律界,‘实际工作者’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相信,正是这种理论、实践、研究和专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大多数医学专业工作者保持着活力;正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缺乏,导致了教育界的严重贫血。”①正如博耶所指出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分裂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部分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实践的轻视。对我国当前教育研究进行仔细审视后我们会发现,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很少关注基础教育实践,在书斋里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创新,由于缺乏对基础教育实践的感知和体验,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会比较乏力。因此,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来说,关注实践,走向实践,加强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克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离的弊端,也才能够促使教育研究永葆活力和教育界充满生机。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
(二)关于对处境不利儿童心灵关怀的研究
(三)关于城市化的研究
(四)关于农村学校德育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对方法论的思考
(二)具体方法的选择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城市化与农村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和留守儿童
一、城市化带来的农村社会变革
(一)凋零的“空巢村
(二)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
(三)农村伦理价值观念的变革
(四)农民乡土观念的变革
(五)农民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
二、生活破碎化:留守儿童的现实遭遇
(一)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二)留守儿童对父母感情的表达
第二节 农村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一、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学校的特殊群体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向农村学校的让渡
(二)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状况堪忧
二、心灵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
(一)自杀
(二)犯罪
(三)生活中的“无聊”感
(四)厌学、逃学、辍学现象
三、心灵关怀:农村学校德育的应然取向

第二章 心灵关怀取向的农村学校德育解读
第一节 心灵关怀概念辨析
一、对心灵和关怀的理解
(一)什么是心灵
(二)什么是关怀
二、心灵关怀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问题的特征
一、物质需要满足≠精神需要满足
二、外在行为规范≠内在心灵健康
三、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缺失具有迟效性特征
第三节 对留守儿童心灵关怀德育意蕴的展现
一、闭锁心扉的打开
二、尊重感、平等感的获得
三、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希望

第三章 心灵关怀取向的农村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学校管理难以保障管理的道德性
一、“应试教育”致使农村学校德育边缘化
(一)尴尬的农村学校德育
(二)窄化的农村学校德育
(三)形式化的农村学校德育
……

第四章 心灵关怀取向的农村学校德育的实现条件
结语:让爱与温暖伴随留守儿童成长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