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们畏惧读书、懒得读书、不会读书比比皆是,只是阅读是人们获得心灵成长绕不开的途径,领悟读书之道,深可重要。本书即是这样一部指点读书迷津之作,可帮助读者领会其中要义及关窍。做一个读书种子,由本书开始!
《读书之道》收入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著名学者詹福瑞先生五篇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分为《读书与人生》、《个人性的读书》、《顺从天性,激发好奇》、《经典与大众阅读》、《读书的境界》。作者学养深厚,引论丰富,深入浅出,侃侃而谈,每一篇目紧扣一个阅读话题,对当下的国民阅读很有针对性。
《读书之道》:
读书难、难读书是个老问题,一个历史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不愿读书,造成社会读书率的连年下滑?我过去分析原因时,关注点在当今社会节奏快、没时间读书,还有就是多媒体的发达。但是,想想看,以上两点是理由,但又不成其为理由。现在社会节奏的确加快了,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不能说就是不读书的决定性原因。请问不管节奏如何快,你看不看电视?恐怕都会看吧。还有媒体发达,也不是主要原因。现在我们也知道了,古代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因此也谈不上冲击,但仍然存在读书危机。可见媒体多分散了人们读书的注意力,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在哪呢?在于没动力。那么动力从哪来呢?这就回到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读书目的问题。人为什么读书?即读书的重要意义何在?读书需要动力,这种动力一般来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高?因为读书是敲开荣华富贵大门的砖头。宋真宗《励学篇》可为代表:“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床前读。”宋真宗说得很简单,读书可以使人荣华富贵。这虽然有点俗,却也是大实话。今天所说的为了职务、职业等等,都属于这个范围。
另外一方面是虚的,属于精神的层面,宋代大作家黄庭坚的话可为代表,他说了:“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林语堂1932年12月8日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引了黄庭坚的话,解释说:“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可以使人可爱而有味。这便是读书的整个目的,也只有以这为目的的读书才称为一种艺术。”林语堂又说:“黄山谷所说的可憎,也并不是指容貌的丑陋……这种脸并不是用粉与胭脂所装成,而是用深刻的思想力所装成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媚,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面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面貌不可憎。读书与面孔漂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如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索然无味。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的。”(1933年2月《申报月刊》3卷2期。后面一段话收入《大荒集》,见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3-184页)读书为什么使人可爱起来呢,所谓“腹有诗书‘面’自华”了呢,就是因为“书是人类所有经验的总仓库”(叶圣陶语),他通过书籍,上与古人为友,也与不曾谋面的外国人、今人交友,与他们对话,与他们交流,吸收他们的思想成果,打破了他个人知识、视野的局限,增强了思想力。这实际上是讲读书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气质。读书目的有很多,只此宋代君臣的一虚一实、大雅与大俗的概括就很全面了。俞平伯讲:“讲到读书的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泳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愈穷。”
……
读书与人生
个人性的读书
顺从天性,激发好奇
一关于儿童阅读的一个观点
经典与大众阅读
读书的境界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