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社会科学文库(2015年辑):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工作科学化研究》:
但由于信息时效性远不如微博等原因,论坛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微博的出现顺应了网络时代网民信息表达和阅读的碎片化趋势,同时微博把关的尺度相对宽松,因此,微博异军突起成为网络事件的重要发源地和最重要的舆论发酵平台,以至于许多网民放弃论坛,转战微博或退守博客,但论坛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其在信息内容的分类、整合和深度挖掘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对纷繁杂乱的舆情信息进行梳理和价值导向,信息时效性虽不如微博,但沟通的有效性较高。2012年,其曝光率(4.0%)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其作为公众发布信息、交换信息、频繁互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挖掘和采编新闻的重要落点,在网络舆情中有着稳定的重要地位,对网络公共事件的曝光和传播起着不容忽略的作用。
然而,网络论坛也有一些黑暗面。除了信息超载,由于用户在论坛上活动多采取匿名,他们对自己的言论几乎不承担责任,彼此之间也常常不够尊重。网络论坛遵行霍布斯法则:谁的声音最大,谁活动得最频繁,谁就将成为论坛的主导者。当许多人并不具备对某领域的知识但又喜欢发言时,内行人会感到绝望。网络论坛在最好的时候,能够提供几乎任何方面的有用和及时的信息;在最坏的时候,可能出现噪音过高从而淹没有用信号的情形。
(四)博客
博客是英文Blogger的音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和Log的组合词,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国内普遍翻译成“博客”。事实上,博客不仅指使用Weblog的人,也可以指提供Weblog的服务或工具。一般将人们在网络上利用博客工具、创建博客网站、写网络日志的现象称为博客现象。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简短明了以及个性化。它更规范更明晰的形式界定是: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且一般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放在最下面;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性化的众多“帖子”组成;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必须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与社会关系的制约,而在不同的场域、不同的情境说各种不同的话。人们习惯了带着各种面具说话和办事,而更多地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隐藏起来或只在自己的私人领域表达。博客则不同,它提供了一个没有束缚的空间,也提供了个人言说现实性超越的可能:网络的虚拟性使个人可以隐匿自我的真实身份,无障碍地表达心中的真实思想和感受;网络的开放性使个人可以随时传播自己的文章、作品与观点,并且瞬间传遍全球;网络的互动性使个人可以方便地与人交流、沟通与互动。博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化:个人拥有、个人写作、个人发表与个人管理。个人可以在博客上自由地言说与评论。博客同时也是开放的和社会化的,它作为一种传媒工具,意味着个人空间直接变成了公共领域,个人进入公共领域的门槛和制约完全消散于无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