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冷战与国家安全:美国外空政策变革背后的政治(1957-196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568968
  • 作      者:
    石海明著
  • 出 版 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河南安阳人,博士,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察哈尔学会网络外交委员会兼职研究员,《科技日报》评论员,中国智库网/中国思想库网专栏作者,《国防科技》杂志编辑。先后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世界知识》等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近年来.先后主编(副)《中外科学家人文素养》,参编《科学技术学导论》,与人合著《从物理战到心理战》、《20世纪军事学名著导读》、《适应者死亡》、《虎狼之翼》、《国防科技发展战略论》、《制脑权——全球媒体时代的战争法则与国家安全战略》(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推荐图书)等著作6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科学·技术·军事”系列丛书·科学、冷战与国家安全:美国外空政策变革背后的政治(1957-1961)》从军事、政治、经济、心理宣传等各个角度探讨了美国冷战战略与美国国家安全的深层关系,从而延展了美国国家安全研究的范畴与向度。
展开
精彩书评
  ★读一本书就要有所启发,走一段路就要有所思考,石海明的著作《科学、冷战与国家安全》给人的就是启发与思考。
  ——国防科技大学军事高科技培训学院院长、少将 刘戟锋
  
  ★石海明的博士论文对科学、冷战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作了史学、哲学与政策的三重解读,堪比中国版本的《人、国家与战争》,对理解当今中国的国家安全、分析中美军事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王义桅
  
  ★探索冷战历史的秘辛,洞察国家安全的建构。此书独具慧眼,值得细读!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 王湘穗
展开
精彩书摘
  《“科学·技术·军事”系列丛书·科学、冷战与国家安全:美国外空政策变革背后的政治(1957-1961)》:
  2.3.2“科罗纳”计划:“外空非军事化”政策逆转
  在1953年1月20日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起初,艾森豪威尔并不主张外空军事化,其原因在于,他认为苏联当时提出的“和平共处”是一种最令人不安的争夺思想与心灵的心理战,美国也应该宣称“外空非军事化”。当然这只是一个背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当时在“核弹头一轰炸机”军事实力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依靠核武器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不仅能保障国家安全,而且能防止国家经济的恶化。后来,随着情报部门及兰德公司不断预警说,苏联正在大力进行外空军事化努力,鉴于当时美国在侦察苏联方面又不断遭遇到挫折,艾森豪威尔对外空军事化的态度开始有所摇摆。而在苏联“人造卫星”事件之后,艾森豪威尔的“外空非军事化”政策急剧逆转,“科罗纳”计划的开展就是这一政策逆转的标志。
  具体而言,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兰德公司在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的机密课题中,就提出发射几百个无人驾驶的热气球去侦察苏联。该提议是为了响应1949年美国海军代号“莫比迪克”的研究成果,海军发射了许多观测气球,飞越苏联上空进行侦察。空军总是要与海军一争高下,所以空军委托兰德为自己制造更大型的隐秘侦察气球。兰德的科学家们创立了“地鼠”项目,从土耳其和西欧基地发射了500多个装满照相机的高空气球,希望气球能把他们送到苏联境内。这个计划需要运用大量货运飞机——代号为“C-119”的“飞行车厢”(Flying Boxcars),将飘落在空中的装有珍贵侦察照相机的气球取回来。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方法竟然奏效了。
  1事实上,“飞行车厢”带回了40个气球,所拍摄的照片覆盖了200万平方英里的苏联领土。
  1952年,苏联在自己国家境内发现了美国侦察照相机的残骸,于是,多数“地鼠”项目作业被中止了。“地鼠”项目的中止让艾森豪威尔下令对轰炸机进行改造,让轰炸机可以飞越苏联领空执行侦察任务。但是侦察机的击落又将引发国际政治危机。于是,空军决定采用另一种方法,让气球飞到7万英尺的高度,让它们漂浮在苏联上空,维护的时候停在日本或阿拉斯加州的军事基地。空军称之为“Genetrix”计划。1战略空军司令部的工作小组与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一起,从西德、苏格兰、土耳其和挪威等国的军事基地将气球发射到空中。
  万一侦察气球再次被苏联俘获,为了避免听到任何可能来自苏联方面的控诉,艾森豪威尔政府编造了一个借口:发射气球是为了制作地球高空急流图表,而这正是国际地球物理年勘测项目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秘密批准了两个相似的计划,研发高空U-2侦察机以及让兰德设计核动力侦察卫星。
  2为了进一步掩饰这些动作,1955年7月21日,在苏联第一总书记赫鲁晓夫同时出席的日内瓦首脑会议上,艾森豪威尔总统宣布了所谓的“开放天空原则”(Open Skies Doctrine)。显然,这个倡议被赫鲁晓夫断然拒绝了。回到美国后,他批准了“小型无人驾驶绕地卫星”计划。
  3这个计划是兰德公司提出的,也称“反馈项目”,计划用无人驾驶的卫星,去拍摄地球表面照片,通过电视摄像机传送侦察观测资料。其中,卫星在距离地球300英里的空中运行,传输图像的分辨率可达100英尺。
  1954年3月1日,兰德公司正式提出了“反馈项目”。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国防部的导弹研究小组通知空军,认为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洲际弹道导弹具有可行性,并且6年之内就可以投入使用。1954年末,军方批准同时发展兰德的卫星和洲际弹道导弹计划。空军指派兰德为洛克希德公司设计一种核动力卫星,这就是“WS-117L”计划。空军对这个计划持怀疑态度。一方面,空军对兰德的核动力飞机就反对,认为从反应堆放射出来的核辐射量将会对飞行员造成致命的伤害。
  ……
展开
目录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理论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书的研究视角
1.2.1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1.2.2 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1.2.3 前人已解决的问题及拓展方向
1.2.4 科学政治学:本书的研究视角
1.3 本书的研究资料、相关说明及创新点
1.3.1 研究资料
1.3.2 相关说明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苏联“人造卫星”事件与美国外空政策变革
2.1 苏联“人造卫星”事件之前的美国外空政策
2.1.1 “新面貌”:艾森豪威尔政府外空政策的背景
2.1.2 IGY:美国确立“和平利用外空”政策
2.1.3 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意图及艾森豪威尔调整外空政策
2.2 苏联“人造卫星”事件与“外空差距”争论
2.2.1 《外空入门》:美国紧急应对苏联“人造卫星”事件
2.2.2 国防动员办:建议成立总统科顾委
2.2.3 “盖瑟报告”泄露:苏联“人造卫星”事件升级
2.3 “外空差距”争论与艾森豪威尔政府外空政策变革
2.3.1 NSC5814/1:“外空非竞赛化”政策逆转
2.3.2 “科罗纳”计划:“外空非军事化”政策逆转
2.3.3 艾森豪威尔对“外空差距”说的抵制及妥协

第三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外空政策变革背后的党派政治
3.1 肯尼迪VS艾森豪威尔:苏联“人造卫星”事件后的
“外空差距”争论
3.1.1 “新边疆”与“新面貌”的冲突
3.1.2 “灵活反应”战略与“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冲突
3.1.3 “军事安全观”与“综合安全观”的冲突
3.2 国会VS艾森豪威尔:有关“外空差距”的委托调查报告
3.2.1 国会委托华盛顿外交政策研究所的调研报告
3.2.2 国会委托美国经济及工业研究所的调研报告
3.2.3 国会民主党议员对艾森豪威尔的批评
3.3 肯尼迪VS尼克松:总统竞选中的“外空差距”争论
3.3.1 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及美国外空政策变革
3.3.2 1960年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的“外空差距”争论
3.3.3 肯尼迪竞选总统的胜出及其外空政策
……
第四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外空政策变革背后的军种政治
第五章 艾森豪威尔政府外空政策变革背后的国际政治
第六章 结语:外空、象征政治及国家安全的建构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