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如何撬动经济增长》:
随着透明度和完整性,在预算的技术形式上强调,预算体系将是四本预算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合理协调的具体编制形式:一般公共收支预算旁边,要有资本预算,在其覆盖之下,国有企业要按照明确的资产收益上交规范完成上交任务。如果以后年度公共支付的高峰期出现缺口时,可以调动的财力,包括国有资本预算里可以调拨的资产收益部分。还有基金预算——中央级的三峡基金等、地方的土地批租收入等,都必须进入基金预算加以专门的管理和监督。除此之外,还要适应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规范化地形成联结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保险预算,在发展基本养老等等在全社会发挥共济互济功能的蓄水池的旁边,规范连接财政凭借公共职能可以施加的财力支持。
预算体系中还明确了一个新的原则:过去曾经强调的一些重点领域的支出事项的“挂钩”处理,今后不再继续。支出侧从“三农”、科技到教育和精神文明、计划生育等等,有关部门统计下来,已使整个财政支出盘子里约48%的部分“僵化”,即都是按照挂钩来保证其份额甚至不断提升其份额来处理的,但这违背理财原则,因为客观上需要有弹性空间来做每一期预算具体时间段里不同支出项目间的统筹协调。所以今后不再安排挂钩。那些重点领域,都仍然承认是重点,但是在预算期怎么样给予支持,今后不按挂钩处理,而是按照更科学合理的统筹协调方式来处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