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文”为例。“文件”这个词,可以说妇孺皆知。然而,在新中国60年间,我国的“文件”从来没有规范过。“党”与“政”自颁其文,“上”与“下”各行其是;甚至教材,同称“公文写作”却五花八门。直至几年前中央颁行办文《条例》,且为各省区市和兵团党政秘书长作了专题培训,才首次有了规范办文的概念。然而,《条例》的贯彻并未一步到位,不是没有标准可依,而是多数未能从办文规律的角度,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办而不能那样办,《条例》规定也就难以成为行动的自觉。
浏览本书“公文写作与处理篇”,完全突破了“指南”层面,在明确“应当如何”的同时,充分说明了“为什么要这样”的道理,既给人引了路,又让人感受到可以根据工作实际自由创新的巨大空间。这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再说“讲话稿”,属于日常用文一类。在很长时间里,文风会风不良,很多机关干部已经不太清楚什么叫“讲话稿”了。不少被称作“能写”的人,其实是守着电脑辛苦地制作电子垃圾。难怪出了不少段子,讽刺一些干部念“讲话稿”时的洋相百态。其实,应当脸红的除了念讲话稿的人,还有起草讲话稿的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风学风文风为之一变,“讲话稿”也恢复了它的本来模样。这个变化不是别的,正是对“讲话”的规律性认识。在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8·19讲话”是极好的代表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描述了“讲话稿”的形成规律,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让众多写“讲话稿”的人,包括讲话者本人,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讲话稿”。在本书中,“讲话稿”只是一章,其规范不是别的,是准确、集中体现党风文风学风的改进,因而意义重大。
还有机关日常运行,规范的运行才有效率可言。本书研究这个领域的规律,与时俱进,方法新颖。比如“值班工作”,在各项工作中是最不容易引起关注的。然而,振康却把它放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观察并思考,发现了其中规律。直率地说,从中央****到各地机关,广大行政人员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简政放权之后,如何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值班工作”的窗口特点突出显现出来,充当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先遣队。于是,在本书中,长期不受关注的“值班工作”有了不同寻常的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