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8264
  • 作      者:
    常锐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常锐(1979— ),男,吉林省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及社会政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文献综述。其中导论主要阐述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包括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研究综述及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包括对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和主要类型的分析、对网络舆情功能和与群体性事件关系的分析,以及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和国外经验的启示。 第三部分,重点对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进行探析。
展开
精彩书摘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研究》:
  群体性事件主体的群体性是对群体性事件外在表现的概括和总结,是群体性事件最重要的外部共性特征。
  第二,群体性事件主观方面具有特定目的性。群体性事件主体表现出的群体行为,其主观目的是特定的,以表达意愿、维护权益或发泄不满为目的的行为所导致的事件属于群体性事件,而以颠覆国家政权、分裂国家为目的的群体行为所导致的事件,则不能属于群体性事件。
  第三,群体性事件客观方面具有群体行为性。群体性事件在客观方面表现出的人群集合体的共同行动,具有群体行为的属性和特点。通常指利益一致或相近人群集合体。其数量或几十人或上百人以上,群体内部数量与事件的起因、波及面、参与者情绪和策动者的组织能力等因素有关,一般属于影响社会秩序的大事件,群体行为的规模和行为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标志。
  第四,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突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导火索”——中介性事件,它可能是事件本身的一个内容或事端,与群体性事件有直接的联系;也可能不是事件本身的内容,但与群体性事件有间接关系;或者仅是一个独立事件,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在事件的刺激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公众聚集并产生某些行为,结果往往出人意料,令公共权力机构猝不及防。群体性事件的突发性包括有先兆的突然发生和无先兆的突然发生两种情况。前者在事件爆发前有一定的发生迹象,后者则多表现为在相关者尚处完全不知情状态下突然爆发。
  第五,群体性事件客体方面具有负面社会影响性。群体性事件的群体行为在其特定目的影响下会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危害,从而对群体行为所指向的对象产生负面社会影响。这里所谓的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章,表示动态、有序、平衡的社会状态”。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关于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
二  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群体性事件及其发展态势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
一  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二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三  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
一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背景
二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一  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二  群体性事件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一  相对长时期内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二  相对短时期内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  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
第一节  舆情与网络舆情
一  舆情
二  网络舆情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功能
一  信息传播功能和宣传导向功能
二  危机预警功能
三  舆论监督和建言献策功能
四  舆论监督和惩治腐败功能
第三节  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辩证关系
一  群体性事件一网络舆情
二  网络舆情一群体性事件
三  群体性事件一网络舆情一衍生群体性事件
四  网络舆情一群体性事件一衍生网络舆情
第四节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第四章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负面作用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形成模式
一  从空间走向来考量
二  从形成的内在过程来考量
三  从形成的外在因素来考量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形式和特点
一  舆情状况非正常化形式
二  舆情主客体关系的“断裂”
三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负面作用
一  网络舆情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  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有推动作用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理论
第二节  沉默螺旋理论
第三节  议程设置理论
第四节  蝴蝶效应理论
第五节  生命周期理论
第六节  公共治理理论和善治理论
一  公共治理理论
二  善治理论
第六章  网络舆情的国外治理模式及其启示
第一节  国外治理模式
一  美国的“政府与社会协调监管”模式
二  加拿大的“完备的互联网监管机构和体系”模式
三  法国的“政府、行业和用户三方共同调控”模式
四  德国的“合作化管理”模式
五  韩国的“实名制管理”模式
六  新加坡的“将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置于首位”模式
第二节  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的启示
第七章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的关系
第一节  政府治理的概念和内涵
一  政府治理的概念
二  政府治理的内涵
第二节  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政府治理
一  “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二  “公开透明”“及时回应”的治理方法
三  “公民积极参与”的创新模式
第三节  我国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的互动
一  政府网站:公众和政府互动的纽带
二  网络舆情在政府决策中的角色
第八章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模式探析
第一节  标本性案例及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标本性案例分析
二  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治理的主体
一  政府和公民社会是共同治理主体
二  政府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政府在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  治理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以防为主、及时迅速的原则
二  坚持具体事件、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  坚持疏截并济、以疏为主的原则
四  坚持公开透明、主动坦诚的原则
第四节  基于博弈理论视阈下的合作治理模式
一  均衡理论
二  基于博弈理论的合作治理模式
三  政府与网民博弈结果分析
第九章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探析
第一节  始终坚持“硬控制”治理机制
一  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立法
二  建立健全政府应急机制
三  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安全
第二节  积极实行“软引导”治理机制
一  培养形成科学的治理理念
二  重视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
三  尽快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四  高度重视行业自律和网络舆情主体自律
五  严格把好网络关口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