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常态与企业激励模式变革: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from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to value consciousnes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61885
  • 作      者:
    马君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马君,男,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2008年获西南南经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绩效评价理论与实践、高绩效工作系统。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首先回顾了百年激励实践的历程,全景展现了近半世纪理论发展背后的理论分野与观点冲突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对外在动机内化与内外动机协同关系的强调,以“绩效导向(外在激励)”与“价值自觉(内在激励)”的内涵拓展为基石,在传统理论视域下结合神经经济学和演化心理学**研究成果,探讨了经过“外在→内摄→认同→整合”路径实现从“绩效导向转向价值自觉、从外生价值认同转向内生价值认同”的动机协同与整合机制,厘清制约员工内在动机、导致激励错位(组织激励供给偏离员工的内在工作价值需求)的组织智障(包括结构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从而揭示推动从“陡峭型”激励结构转向“扁平型”激励结构、引导员工从强制性价值认同(绩效导向)转向生成性价值认同(价值自觉)的内生演化模式和动态传导机制。
展开
精彩书摘
  《新常态与企业激励模式变革: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
  简单地说,“外部刺激”与“期望行为”之间并非简单地呈线性关系,即“刺激”并非自然地诱导出所需要的“行为”,而是需要打开联结二者的“黑箱”才能知晓。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大概再没有比激励与行为结果之间更似横亘这样一个“薛定谔黑箱”。
  无论早期的亨利·福特的“陡峭型”激励模式,还是今天依旧具有强大思想市场的新古典经济学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其理论前提都遵循着“刺激_+反应”范式,即有效的激励从根本上能够诱导出组织所需要的行为。换言之,诉诸金钱物质奖励或者声誉、地位等外在激励,作为一种对等承诺,员工会相应地展现出良好的绩效,回报组织。
  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始终困惑管理层的是花费在员工身上的激励投入与组织所期望的结果之间并非简单地呈“投桃报李”式的线性关系,甚至可能为“种瓜得豆”式的非对称关系,导致员工绩效降低。.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福特主义时代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管理,尽管在短期内有效,但是从长期实践看,往往很难起到“投桃报李”的效果。更为普遍的是,在奉行绩效至上的组织氛围下,员工责任意识缺失和奉献精神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刚性绩效指标无法涵盖的激励盲区,员工鲜有表现出自愿奉献或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亲组织动机(prosocialmotiva-tion)。
  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潜在影响,他们希望通过强化绩效评价的正规化和精确化来提高激励效果,但犹若饮鸩止渴,这不仅没能平抑上述问题,反而助长了组织的商业戾气,陷入过犹不及的境地。这种“种瓜得豆”式的激励错位,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戈尔迪之结”(the Gor-dianknot)-剪不断,理还乱,始终困扰着企业人力资源实践,亟待破解。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新常态与企业激励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_
1.4 本书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1.5 小结

第2章 实践彷徨:激励模式演进历程的历史考察
2.1 古典企业的激励实践与“亨利·福特之惑”
2.2 人本主义兴起与日本激励模式的幻灭
2.3 “互联网+”时代的思维躁动与企业集体焦虑症
2.4 小结

第3章 理论纷争:激励理论演进的多学科视野与整合
3.1 理论向左,实践向右:十字路口的激励理论
3.2 激励的“薛定谔黑箱”与经济学范式的拉卡托斯批判
3.3 价值自觉还是认知厌恶:认知学派与行为学派的分野及根源
3.4 激励效应的神经经济学与演化心理学诠释
3.5 理论弥合趋势:内外激励的协同与整合机理研究进展
3.6 小结:从绩效导向到价值自觉

第4章 不容乐观的现状:员工的工作动机与激励错位
4.1 问题提出:现有激励模式是否契合员工的工作需求
4.2 研究一:员工的工作动机模式——中美比较研究
4.3 研究二:组织激励供给与员工工作价值需求的背离
4.4 研究三:激励错位的棘轮效应及其对创造力的抑制
4.5 研究启示与建议
4.6 小结

第5章 亚努斯效应:绩效控制对成就动机的挤出效应
5.1 问题提出:挤入还是挤出——绩效报酬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5.2 成就目标导向与创造力
5.3 研究设计
5.4 假设检验及结果分析
5.5 特质激活与不同成就目标导向下的激励选择
5.6 小结

第6章 心理计量过程:不同任务下的权变激励选择
6.1 参照认知与员工的动态心理计量机制
6.2 促进型任务的心理计量过程及激励效应修正
6.3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6.4 权变视角的激励结构优化
6.5 小结

第7章 权变评价:不同成就目标下的评价模式选择
7.1 不同绩效评价模式下员工成就目标对创造力的影响
7.2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7.3 研究结果讨论与启示
7.4 启示权变设计绩效评价体系的系统思路
7.5 小结

第8章 优化设计:激励、成就氛围与创造力的空间匹配
8.1 不同成就氛围下的激励语义感知:鼓励先进还是鞭策落后?
8.2 激励、成就氛围与创造力的空间匹配的理论探讨与假设
8.3 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8.4 结果分析
8.5 总结及研究展望

第9章 激励主导权争夺:西西弗斯效应及心理框架的影响
第10章 从绩效激励到价值自觉:内外激励的协同效应
第11章 结论:新常态与激励变革——如何拨动员工心弦
附录:主要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