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三大支柱之一,对扩大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社会、人文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稳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人文交流业已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的巨轮之一,对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民的相互理解与认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本书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考察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现状,深入剖析了中国人文交流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对策,具有一定创新性和启发性。
上篇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
路径与机制许利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中国周边相继出现了“中国责任论”和“中国威胁论”,这直接影响到中国与周边的整体安全环境和外交环境。历史经验表明,贸易日益联系密切的国家不一定不发生对抗乃至战争。在涉及到主权、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等国家核心利益面前,传统的国际秩序受到挑战,特别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实力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而双方对彼此的认知还停留在原有的秩序上,这样会造成双方的误解或误判,从而影响双边关系的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案例为出发点,剖析中国与周边的人文交流的路径及机制,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人文交流”相关概念及作用
“人文”一词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始于《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55页。而在西方,“人文”一词,其含义则更为具体,“指以观察、分析和批判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的学科和知识总称,比如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和语言等”。AlbertWLeviTheHumanitiesToday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0
而“交流”一词,根据汉班昭《东征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门”,其涵义则是江河汇合而流。在现代,“交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一般说来,“人文交流”包含三个层面的交流,即人员交流、思想交流和文化交流,其目的是促进国家之间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塑造区域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最后达成区域政治合法性的支持。
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人文交流”是仅次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后推动国家间关系发展的第三推动力。具体地讲,“人文交流”是公共外交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等相近。
“人文交流是以人文领域中相关内容的传播、交流与沟通为主要内容,通过人文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来影响外国受众,它是促进国家间友好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在理念方面,它既包含了以人为本的普世性价值,又有着中华文化的个性化内涵。”金正昆、唐妮娜:“当代中国外交的新路径:人文外交初探”,《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第35页。
与政治交流和经贸交流相比,人文交流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它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贸交流更深刻,它同其他外交交流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新局面”,《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第12期,第11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人文交流放在更高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在党中央的周边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
在当前形势下,经贸关系走在中国与周边关系的前列。随着经贸联系的加强,贸易摩擦不可避免。特别是在一些周边国家出现了“新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发展缺乏了解,有时会产生误解。积极主动开展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塑造中国在周边国家的良好国家形象,夯实中国在周边的软实力;通过人文交流,借助于互联网,让更多的周边国家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通过人文交流,在困难面前,守望相助,休戚与共,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落地生根。
二、中国与周边国家人文交流的路径
……
上篇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路径与机制
有关周边国家与中国“近而不亲”问题
下篇
中国与印度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俄罗斯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缅甸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越南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印尼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蒙古国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泰国的人文交流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
“黄金纽带”与中日佛教交流
结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现状、问题与对策
附录无国界医生组织在缅甸的人道主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