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的终结?
虽然,在今天,我们对商品的使用以及参与经济的原因都存在精神上的和社会上的属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身处的现实经济已经部分虚拟化;但是,在自然环境方面,经济带来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在使用这个星球上的消耗性资源,创造各种各样的象征性物品。而一旦这类物品失去象征意义,它们就会在我们眼中沦为垃圾,即使它们的功能价值还完好无缺。即使经济制度已经无法继续维持,我们仍然希望不断扩充它。所以这个循环一直在继续。生态经济学家指出,消费主义是我们继续坚持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
有一些迹象表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改变也正在悄然到来。在过去的几十年,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已经停止增长,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过于微小,并且无法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因为很大一部分会产生污染的经济活动都已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全球的碳排放量仍然在随着GDP的上升而增加。也许,一个更为实际的希望是社会学家指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正在为人们所抛弃,特别是在富裕的北欧。在芬兰,人们已经不再依靠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手包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正在崛起的中国,人们却还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出与众不同。北欧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家庭以及健康这些方面。也许,我们放弃追求商品轻浮的象征价值,让经济重新成为一种简单地满足生活所需的系统,正是解决经济—环境困境的途径。
但是这个概念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是经济增长。停滞甚至是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经济规模的萎缩,都会导致高失业率。一些人指出,单纯依靠服务业和文化活动不可能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正是不断增长的商品经济为今天的世界带来了充沛的物质基础。需要指出,在许多地方,这种经济模式无法继续为提高人类福祉做出贡献。并且,在不破坏维护该经济模式的现有基础的前提下,已经无法对该模式做出优化。然而,不论是因为政策调整还是经济危机,现有经济系统还是会作出调整的。也许,虚拟经济和虚拟货币恰恰是这种调整的催化剂。
第二,更为基础的问题是,使用商品来构建价值体系也许是人类社会的关键特征。虽然成熟的消费者社会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商品一直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纵观历史,商品一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其本身具有的功能属性。商品已经成为了一种语言,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商品相互交流,而且还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考虑到人类是一种在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发展起来的有意识的物种,也许我们不应该对此感到惊讶。要求某人不再为了追求商品的象征属性而购买它,就像是要他放弃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习惯。对于商品和消费的强调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动而波动,经历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但是,希望完全的后物质主义文化取代现有文化也许是不可能的。
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发展历程恰恰生动地阐释了人类对于物质文化的追求。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因在1982年创造了这个词而闻名于世,它描述的是,用户可以在其中漫游的数字化空间的图像化展示。诸如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这样的数字理论者采用这个词来描述数字化环境,并且预测因为网络空间不再受到物质稀缺性的限制,所以一个后物质主义时代即将到来。在其著作《网络空间的独立宣言》(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中,他写道:
你那种产权的法律概念……并不适用于我们。这些概念是建立在物质之上的,而这里没有物质……在这里(虚拟世界),只要是人类能够想象到的事物,都可以被无限地制造出来,并且不花费任何成本。想法的传播不需要实实在在的工厂。
今天,十几年过去了,与吉布森提出的网络空间这一概念相似的虚拟空间(virtual spaces)的确出现了,一切都与他曾经设想的极为相似。但是,与巴洛的论断相反,由于引入了稀缺性的概念,虚拟世界中同样存在着产权的概念。事实上,稀缺性与拥有某物的能力已经成为了某个虚拟环境是否受欢迎的先决条件。完全开放的3D环境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它们没能成功吸引用户。在文字性内容上,文本以及2D的可视化交流更符合巴洛的论断。但即使是在论坛、社交网站以及2D在线交流这些形式下,不同种类的虚拟产权——从点数到徽章——都在增长而不是下降。在这里,稀缺性就像是一种消失了之后又被重新发现的特性。也许,我们身上一些在现实世界中形成的社交能力和性格,需要真实的特性进行表达。
然而,虚拟空间的物质文化与现实生活中传统的物质文化的确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一点体现在二者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同影响上。显然,数字网络和硬件同样会产生生态足迹,据估计,其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航空旅行一样大。在大体上,用新的硬件不断地取代陈旧的设备与“快餐式的”消费一样难以长久。但是,产生于虚拟环境之中的虚拟消费主义却大不相同。新的虚拟商品被创造出来、被使用,在其象征价值消失之后,被丢弃——所有这些几乎都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果我们愿意,甚至可以无限地加快这种消费主义的循环,但是它对于环境的影响仍然会保持在较低水平上。换句话说,在虚拟经济之中,我们第一次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分离。
这也许是我们解决经济—环境困境的希望所在。如果我们没能成功地实现全球经济系统的转型,或者是发现我们自身仍然沉迷于消费主义,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将这些问题虚拟化。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因为我们身边的经济中的很大一部分满足的是我们精神上的需求,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实际上已经出现虚拟化的趋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虚拟化运用到实际中,用虚拟市场取代物质市场。事实上,这一过程已经在进行了。随着人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放在数字网络中,个人的以及社会的虚拟财产和成就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与此同时,至少是在相对层面,实体财产的重要性却在不断降低。当我们这代人还是孩子时,邻居的男孩总会相互之间吹嘘自己的运动天赋;而现在的孩子们则会攀比他们在《魔兽世界》中取得的成绩。过去,人们根据对方的服装和驾驶的汽车判断其地位;现在,人们根据对方使用的操作系统判断其地位。那些被看做物有所值的消费和休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虚拟化了。
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在未来,我们只能坐在电脑桌后面,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流。移动和增强的现实技术已经以游戏和社会媒体应用的形式,将虚拟经济带入了日常生活中。即使我们不喜欢,硬件的更新换代还是会持续一段时间,以此来确保计算机桌面、其他界面,甚至是(在不久的将来)服饰等物品都能够与网络连接。数字世界已经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了一起,人们对虚拟经济早已习以为常,它与实体经济已经没有什么分别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那种追求彰显地位的消费主义观以及各种地位标志也许可以转变为另一种虚拟的形式,这样一来,这些就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