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3245
  • 作      者:
    颜鹏飞,丁霞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以及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其中包括:(1)“第二次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第二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推出“社会主义调节经济”这一新话语,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话语基础之上的的深化、升华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态的新表述。(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不仅仅归功于党的领袖人物及其党的领导集体的贡献,而且也包含着全党理论工作者以及专业的或者职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所作的创造性努力。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
  第一,过渡时期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争论。双方主要是围绕这一时期有没有独立的社会经济基础问题,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单一的,还是综合的问题展开了争论。大致可以划分为“有”派与“没有”派。后者认为,新民主主义是一种包含多种经济成分的过渡型的特殊的经济体制,因此没有确定的经济形态。“有”派中又分为三种观点,即单一社会经济基础论者(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只能是社会主义经济)、单一上层建筑论者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综合”论者。“综合”论者认为,过渡时期经济基础是五种经济成分的矛盾统一体,单一社会经济基础论者没有看到过渡时期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我国经济基础中的地位和影响;上层建筑也是参与政权的各个阶级的矛盾统一体,单一上层建筑论者没有看到非无产阶级存在的合理性。第二,关于农业先机械化还是先合作化的争论。在争论初期大都持先机械化后合作化的观点,《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回答》(1948年7月27日新华社文章)甚至把合作化优先论斥之为“反动的幻想”。后期统一了关于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认识。
  第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首先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展开,进而扩展到高级农业合作社这种生产关系是否已经超越生产力的水平的争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生产关系能否走到其生产力的前面,以及如何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含义。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不可能跑到其生产力的前面,否则无异于承认可以无视客观经济规律而任意改变生产关系。有人认为,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适合的形式,生产关系不适应或者脱离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示为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也表现为走在生产力前面。①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辩证的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往往超越既定的生产力水平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反作用的表现。⑦
  高级农业合作社这种生产关系是否已经超越生产力的水平的争论,是上述争论的继续和延伸。一种意见以张克灿为代表:高级社的生产关系是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以关梦觉为代表的看法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高级社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其生产工具和技术条件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暂时还是不相称的,农业的技术改造远远落后于其生产关系的改造,换而言之,“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跑到其生产力的物质因素或技术条件的前面了”①。第四,关于过渡时期基本经济规律内涵的争论。一个社会形态存在一个基本经济规律,还是一种生产方式存在一个基本经济规律?这个问题在1954年的中国经济学界引发了一场争论。最后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其一,每个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只能有一个,各种生产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二,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规律是由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的。
  苏星、徐禾等人认为,我国过渡时期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而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因而还没有一个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但存在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两个规律的作用,从而决定了两种对立的经济成分的并存性;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起主导作用的规律.从而反映了国营经济的指导作用。这一观点是符合我国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的。
  应该说,不仅仅是领袖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而且专业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这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两次历史性结合
二 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是历史合力的产物
四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形态的新表述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一次结合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1921-1949年)
一 新民主主义基本经济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1921-1937年)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理论与新政策(1937-1945年)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理论与政策(1945-1949年)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1949-1956年)
一 三大社会主义改造
二 对社会主义改造和过渡道路的探索和争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二次结合(上)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1956-1978年)
一 党的八 大前后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1956-1958年)
二 “大跃进”运动中的严重失误阶段(1958-1960年)
三 1960年冬天以后的五 年经济调整阶段(1961-1965年)
四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和两年恢复整顿阶段(1966-1978年)
第二节 毛泽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和贡献
一 《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思想
二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的经济思想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第二次结合(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1978-2008年)
一 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1979-1984年)
二 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开展阶段(1985-1992年)
三 经济发展与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3-2002年)
四 经济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3-2008年)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征
一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发展历程
二 中国经济学体系的结构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的起点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导理论
一 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三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四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理论
五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四章 张闻天的经济思想
第五章 陈云的经济思想
第六章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第七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的经济思想
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体系中的经济思想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上)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中)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