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城市质量研究报告》:
3.以风险意识应对社会问题
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着基础设置落后、失业人口多、职工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等民生类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会逐步凸显出来,因此需要当地政府提高风险意识,妥善应对各种新旧社会问题。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应将持续改善民生作为政策目标,解决因经济放缓、产业转型带来的历史问题。这里主要表现为资源型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手段还相对比较滞后,高失业率和低收入成为制约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抓住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契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就业机会,依托就业扶持和就业援助政策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应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投入相结合,提高城市居民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让更多居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应紧跟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发展态势,探索新媒体科学传播特点和规律,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向市民推动数据、知识和智慧的共享,释放信息技术的红利。政府部门应用信息化的思维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及时把握市民的需求和诉求,深度运用新媒体宣传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等新渠道为人民群众答疑解惑、信息公开,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提高网民群体的幸福感,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开发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环境问题和民生社会问题等都是制约城市质量发展的短板,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是提升城市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应当抓住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有利契机,依托国家的政策扶持,加大产业升级力度,通过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治愈阻碍城市质量发展的顽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状解析
(一)国家顶层设计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完成资源型城市原有产业再升级、新产业层级的构建,实现科学合理的转型,是国家政策设计的重点。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根据中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分别从区域和全国两个层面开展转型政策的顶层设计。
1.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同国外重工业区一样都遇到了资源枯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等问题。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1)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2003年10月和200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两次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主要措施包括:
1)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2)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产业优势,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