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岁月》:
亲历公共外交
上世纪80年代,一个有三十多人的美国艺术代表团在上海访问后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即将结束他们的访华之行。临别的前一天晚上,其中的6位艺术家围着我说“还没谈够”,遂邀我同去喝咖啡,继续交流。我们的话题十分广泛。他们问到文化大革命的情况、中国人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对邓小平的态度、什么样的人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工作的动力是什么、中国人有无发表作品和言论的自由等。我谈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问他们对里根政府、利比亚危机、民主自由等问题的看法。交谈持续到深夜。他们感叹说,现在是整个旅行中最兴奋的时刻,是访华的高潮。我说,这里没有盛大的场面,没有重要的官员,没有美味佳肴,有的只是自由自在的聊天和谈心,你们为什么如此激动?他们说,这是因为他们在这里终于有机会面对面地了解中国人心里想什么,也有机会向中国人表达他们心里想什么。我对这段经历印象深刻,称之为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心灵的交流”。
在数十年的外事工作中,我经历过无数次这样的交流,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源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身份,承担着不同的使命。我们之间的交流正是体现了不同文化的沟通、交流、交锋和交融。归根结蒂,我做的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地方外事的许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外交的范畴。因此,几十年来我也大量参与、学习、感受了公共外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