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的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研究》:
由上面的检验可知,截距和时间趋势项都显著,因此认为该结构突变模型成立。同时,需要检验退化趋势后的数据et是否为单位根过程,检验结果显示通过单位根零假设。无论是趋势稳定还是结构突变的趋势稳定,都可以通过退化趋势而达到稳定,因而与差分稳定过程通过差分而获得稳定相区别。因此,可以认为1989年为结构突变点的假设成立。从检验结果来看,结构突变点截距和趋势项虚拟变量的系数皆为正,且1%显著,说明小城镇建设的城市化政策对就业的产业结构造成了长期的正面冲击。
考虑到我国就业结构数据生成过程中可能存在多个结构突变点,因此进一步设定2002年也为一个结构突变点,对于突变点2002年进行退化趋势处理后,结果如下(括号内为t统计量):
SDt =0.693—0.202t+0.368D2—0.023D2t+et 式(3—6)
(78.714)(—25.329)(5.220)(—5.406)
R2=0.954,F=18.371,DW=0.912
退化趋势后的数据et的ADF检验结果显示,第二个结构变化出现在2002年。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年,在产业政策上做了许多重大的调整,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结构突变点截距虚拟变量的系数皆为正且显著,但是结构突变点趋势项虚拟变量的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尽管冲击对就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有一个短暂的负面效应,导致结构偏离度在2002年出现了小幅增加,随后就业的产业结构的长期优化路径得到了改善,就业的总结构偏离度在第二个结构突变点之后的稳定状态增长率分别达到了8.51%和7.29%,比两个结构突变点之间的增长率分别高出了22.62%(22.62%=(8.51%—6.94%)/6.94%)和53.80%(53.80%=(7.29%—4.74%)/4.74%)。按照退势法,从各个退化结构突变的趋势方程也可看出,结构突变点通过了统计检验,是显著的,说明变量确实存在结构突变。
三、协突变模型实证研究
经济过程之间的协突变是指经济过程之间存在相同的突变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