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声誉至死:重构华尔街的金融信用体系:how integrity has been destroyed on wall stree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211251
  • 作      者:
    (美)乔纳森·梅西(Jonathan R. Macey)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乔纳森·梅西,耶鲁大学公司法、公司金融及证券法的萨姆·哈里斯教授,同时也是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并在耶鲁大学担任多项职务。他还是两家公众公司的独立董事,美国金融管理局经济咨询理事会成员,以及两党政策中心资本市场专门工作组成员。梅西教授出版过很多著作,包括《公司治理:言起言灭》(Corporate Governance: Promise Kept, Promises Broken)及《梅西论公司法》(Macey On Corporation Law)。

  汤光华,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财务、金融投资及经济学,出版过四本个人著作、三本合作译著及二十余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一百年以来,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企业在寻找打入美国资本市场的正规途径,注入大量投资以打响名声。过去,他们为了妥善处理与顾客的关系,维持良好的信誉不得不承担交易上的损失。如今,资本市场知名企业的经营模式早已不在视顾客为上帝,不再去赢取顾客的信任,而视其为一次性合作的“乙方”,没有责任感,也不强求忠诚。市场规则已被颠覆,取代了过去美国金融界长久的声誉模式。
  《声誉至死:重构华尔街的金融信用体系》介绍了美国金融界从过去声誉模式到现在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提出三个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1)客户保护机制主要依赖于规则、监管而非信誉;(2)规则日益复杂,客户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标准是技术专长而非声誉;(3)随着华尔街“个人崇拜”的兴起,金融市场上高价出售基于个别“传奇人物”的声而非企业声誉。本书围绕金融界内外的金融危机与尚未落实的金融规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展开
精彩书评

  ★在《声誉至死》这本书中,梅西教授以其精准的眼光、不容置疑的逻辑和非凡的智慧,阐述了现代金融规则如何毁坏并废除了针对公司不法行为最有效的解毒剂——内部创建、维护及强化正面组织声誉的动力。对于所有关心资本与金融市场健康及福祉的人们,这是一本必读之书。
  ——哈维·皮特(Harvey Pitt)
  Kalorama咨询公司CEO、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第26任主席

  ★梅西教授以其独特的方式,运用娴熟的经济学、金融学及政治学知识,借助周密的制度及法律分析方法,描述出美国金融体系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而监管者、市场参与者及大众都忽视了这些变化,且正在自食其果。
  ——罗纳德·丹尼尔斯(Ronald Daniels)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

  ★依据《声誉至死》总结出的教训,我们能够精巧地重构更强大的规则,要求公司董事、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及其他商业组织应代表股东而不是代表他们自己工作,并应根据股东财富获得报酬。声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金融领域中的所有公司都应该关心这一问题。
  ——卡尔·伊坎(Carl Icahn)
  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家之一

  ★在《声誉至死》这本著作中,梅西教授系统地对曾经支持那套理论的假设逐一进行深刻剖析,认为在现代金融市场及其监管机构处于高度复杂的条件下,传统理论更值得高度怀疑。可以说,一场有关声誉理论的新讨论已经开始。梅西教授作为这场讨论的引领者,带着这本涵盖面广、引人入胜的书,以其非常令人叹服的观点出现在人们面前。
  ——弗兰克· 帕特罗伊教授(Prof. Frank Partnoy)
  圣迭戈大学法学与金融学的乔治·E·巴雷特教授,
  《泥鸽靶》、《传染性贪婪》及《火柴大王》的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声誉曾经对营造高信任环境所起的作用,这种高信任环境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成功运行,对所有公司的融资交易都至关重要。本书也试图解释是什么导致那么多金融行业的公司失去了培育及维护其正直声誉的兴趣。传统上,公司金融交易和资本市场是高度依赖公司及其他机构在培育所谓的声誉资本方面的能力。对本书所关注的行业、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资本一直都是这些商业组织在市场及交易关系中建立信任的主要机制。
  我将在这本书中论证,市场对声誉的需求已经出现坍塌,至少这种现象发生在像美国这类监管严格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越来越依赖监管,而不是依靠声誉来保护市场参与者免遭欺诈及其他形式的权力滥用。过去的情形是,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各类公司或行业组织培育及维护组织声誉,这绝对是它们成长及持续成功的法宝。
  我在此要说的是,至少在美国,这种情形几乎不复存在了。
  在华尔街,公司声誉的重要性远不及过去那么重要。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降低人们查找他人信息的成本。反过来,这会使得参与金融市场的个体——律师、投资银行家、会计师、分析师及监管者——将其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发展个人的声誉,而不是发展他们为之工作的公司的声誉,且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值得的。
  其次,至少在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看来,法律和监管在发挥着替代声誉资本的作用。如今,特别是自证券法颁布以来,市场参与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决定是否与某一特定对手从事交易时,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法律的保护,这大大减少了对声誉提供的惬意的偏好。在我看来,当前的金融危机以一个现实的实例证明,在确保合同有效执行、财产权力得到应有尊重的问题上,监管根本替代不了声誉。
  最后,整个世界特别是金融世界变得愈加复杂,就连火箭科学家也在设计复杂的金融工具,这些人已经取代那些单纯的、高声誉的实践家,后者属于“老派金融”帮。
  从现实中,我们应该可以预见,金融服务行业的公司相对于其他监管不那么严格的行业公司,其拥有的声誉更弱。另外,在像美国这样金融服务业有着系统的、无处不在的法律体系及监管体系的国家里,金融企业不会有更强的激励动因来投资培育及维护其自身声誉。本书将要讨论的证据与本书提出的假设相一致。
  在每一章中,我提供的故事会围绕一个单一主题来谈论其重要的变化。单一主题就是一个简单经济学模型的兴起与衰落。在这个模型里,处于第0 期的公司或企业发现在声誉资本上做投资是理性的(有利可图)。然而,在进行到第1 期时,这些公司或企业发现这样做不再理性,于是停止投资。为了在商业竞争中获胜,公司或企业会先在人力资本上做投资,接下来要求他们不惜花费成本,承诺诚实行事,赢得信任。再后来,这些公司或企业在声誉资本方面的投资开始衰减,其结果是,在这些公司所运营的行业部门里,诚实度和可信度都呈现大幅度衰落趋势。在我看来,安然公司的倒塌及麦道夫的东窗事发就是声誉衰落理论的最好阐释。这一声誉衰落理论即为本书的核心。
  我把传统的声誉经济学模型作为历史的基准线,其内容很直白。公司或企业发现声誉有利可图,便理性地立即投入资金来建立诚实、正直的声誉,这样做可使公司或企业收取更高的价格,以便在后期获得超额的回报。该理论认为,将资源用来建立强大的声誉,能使已开发出此类声誉的企业向那些同样诚实、可信赖的客户或交易对手作出值得信任的承诺,于是,在彼此之间形成中意的商业伙伴关系。
  这一声誉模型假定,公司或企业开始其商业生命时是不拥有任何声誉的。声誉的匮乏是相当严重且关乎成败的一件事,在某些商业领域尤其如此。当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在短期零成本得到准确评价时,声誉的重要性微不足道。人们愿意在一个报摊或便利店购买有厂家品牌、包装好的糖果,或一份报纸,因为业主的声誉(或本身就缺乏)对理性的购买者来说基本不重要。婴儿棒棒糖或《华尔街日报》在任何一个报摊都是同样的价格,同样的质量。
  相比之下,我所感兴趣的行业——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行、信用评级机构,等等——需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才能提供其产品或服务。实际上,在这些经济部门,人力资本是参与者实际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产。从事这类商业活动所必需的实物资产很少。在这些行业,声誉在经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务活动中,客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观察这类企业的人力资本质量。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分析即使在历史上是准确的,而如今已完全过时了,因为历史分析不再能够描述今日世界。尤其是,尽管曾经出现过因声誉丧失使相关企业遭受致命打击的例子,比如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安达信,律师事务所中的文森艾尔斯,信用评级业中的穆迪(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因为在安然丑闻中没有精心保护好自身声誉)。我在此要论证的是,这已不再成立。不管这类企业过去是如何依靠声誉来吸引和维持其业务的,这些企业现已不再将维护声誉作为生存的法宝。相反,监管部门经常地,或直接或间接地要求发行证券的企业继续保留各式各样的华尔街服务提供商,如外部审计师、信用评级机构、投资银行和律师事务所。在监管的驱使下形成了对这些服务提供商的服务需求,这些服务提供商不需要维护其声誉就可以吸引到业务。在这种情况下,声誉不再是一项理性投资的资产。

  第1 章
  建立声誉昂贵,毁掉声誉容易

  金融市场中传统的声誉理论描述的是声誉的旧经济模型。即以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的角度来看,金融企业不应该从事欺骗或不诚实的商业行为。而且,在金融市场中,除非理性的个体相信他们的钱财有安全保障,否则他们不会投资,而这样的信任只有通过政府的监管或良好的声誉才得以培育。
  而金融公司则不能像制造与消费品行业的公司一样通过质量保证和其他担保方法来培育良好声誉。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以多种复杂、难以理解的方式出现价值的损失或下跌。这种产品上的差异使得Facebook 的首席承销商摩根· 士丹利公司,坚持认为Facebook 尽管在IPO 过程中有拙劣的行为,但依然能够继续成功地经营,这突显了传统声誉理论的死亡。
  在商业世界,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培养出一个“好”的声誉历来被视为成功的关键所在。经济学家提出了简洁漂亮、高度有用、极其伟大的声誉理论来解释良好的声誉对公司成功,特别是对金融行业,如保险公司及银行的成功至关重要的原因。本书的核心就是要解释为什么这一理论在当今华尔街的运行方式下已经失去作用。
  这个旧理论很简单:企业在声誉上做投资,客户与这样的企业做生意。理性的客户喜欢与声誉好的公司做生意,因为对客户来说,诚实、正直的优秀声誉可充当一种契约,或可信赖的承诺,保证其生意不会以不诚实或不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这一理论的原理是,声誉破灭容易,但建立起来却困难且昂贵。于是,一家拥有良好声誉的公司为了短期的、一次性的利益而不惜采用不诚信或不道德的方式来对待哪怕是一位不起眼的客户,也是不理性的,因为这样做,所得利益不可避免地会小于因公司声誉受损或遭破坏给公司带来的长期成本。换句话说,根据传统的声誉经济学理论,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可预计公司在声誉上做投资是因为这样做能使公司吸引到客户,客户会在与拥有良好声誉的公司做生意时支付一个溢价。
  由于信任在金融交易中特别重要,声誉模型过去总是被认为特别适用于投资银行、大型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各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从事金融市场业务的企业。究其原因,对公司特别是对金融公司来说,骗人是异乎寻常地容易:金钱相对于其他种类的资产,很容易盗取和藏匿;金钱也很易互换,这一美元看起来与另一美元没有差异,并且采用电子化方式,可以即刻转移到海外。除了金钱以外,证券也许是仅次于金钱的很容易被盗取的资产。证券可以很容易地转化成现金,也能通过电子化手段转移出去,甚至常常是匿名的。
  人们给保险公司支付保费,把钱存入银行或经纪交易商的账户上,他们很清楚,他们托付的这些公司是极容易窃取他们钱财的。一个人可轻易盗取小额钱财,又不会被发现。而且银行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来做这种事,它们可以藏匿费用,滞纳罚款,操纵外汇汇率,或是在服务或交易的佣金上做手脚。
  ……

展开
目录

第1 章 建立声誉昂贵,毁掉声誉容易 / 001
Facebook 的IPO 欺诈 / 013
第2 章 声誉理论在高盛的所作所为中轰然崩塌 / 019
第3 章 银行家信托的盛与衰 / 039
吉布森贺卡对阵银行家信托 / 052
宝洁对阵银行家信托 / 056
第4 章 个人声誉与公司脱钩 / 061
缺陷一:骗子从未昌盛 / 068
缺陷二:你会与船一同沉没 / 068
缺陷三:公司声誉与个人声誉相同 / 073
第5 章 德崇死了,但德崇人却好好活着 / 077
垃圾债券之王迈克尔· 米尔肯 / 079
受客户爱戴,却让对手又恨又怕的米尔肯 / 082
德崇人在哪儿上岸 / 083
也许米尔肯是无辜的 / 085
谁也不能在储蓄– 贷款业的崩溃中幸免 / 087
纽约政客的政治垫脚石 / 089
德崇死了,德崇人却活着 / 090
第6 章 会计师事务所很难独善其身 / 093
受聘的声誉:声誉行业 / 095
审计师与审计企业的悖论 / 097
安然与安达信 / 100
从普通合伙制到有限责任合伙制 / 102
所有的安然伙伴都去了哪儿 / 107
审计与咨询同时进行 / 108
第7 章 既是辩护者,又是声誉中介的律师事务所 / 113
风险会计 / 117
坚定的代理人与道义上的中介者 / 118
律师挺立,会计师倒下 / 119
法律声誉模型 / 123
第8 章 引发金融崩溃的信用评级机构 / 127
对评级者的评级 / 130
NRSRO 与质量降级 / 132
理解结构性证券发行 / 134
降级的评级 / 136
传统与简化优于声誉 / 141
第9 章 声誉价值荡然无存的证券交易所 / 147
信用评级机构 / 154
会计师事务所与公众公司审计 / 154
作为声誉中介的证券交易所 / 155
第10 章 监管与声誉的脱轨 / 165
畸形的监管环境 / 168
第11 章 甘为棋子的美国证监会 / 179
美国证监会的症结 / 181
美国证监会:病急乱投医 / 184
美国证监会拥有独特的优先权 / 187
美国证监会对阵最高法院及司法部 / 190
第12 章 重构金融世界的信任 / 199
马克斯· 韦伯与统计判别 / 205
社会资本 / 209
自助与作为信任来源的新机构 / 211
监管:新世俗宗教 / 213
译者后记 / 21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