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大幕》:
赵烈文此次去上海,除了办理周腾虎后事,还肩负一项特殊使命,就是当面向李鸿章搬兵救援进兵金陵雨花台的曾国荃湘军。
曾国藩制订围攻金陵计划时,采取的仍然是围城打援的老办法。可是,当同治元年五月上旬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进驻雨花台之后,多隆阿等人率领的几路会攻和打援部队或受阻于太平军,或不积极协同作战,结果不仅不能实现合围金陵之势,而且使得争功急进的曾国荃军陷入孤军无援的极端危险境地。湖广总督官文本来就不希望旗人将领多隆阿与曾国荃合军金陵城下,加速曾国藩的成功,如今看到多隆阿不愿与曾国荃合作,干脆上书朝廷,将多隆阿所部一万五千精锐之师调往陕西,镇压由川入陕的农民起义军。
多隆阿关键时刻有意拆曾氏兄弟台,是因为咸丰十年进攻安庆时,多隆阿在外围打援,牢牢守住桐城挂车河一线,有力地阻止和推迟了太平军的救援行动,在安庆决战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最后论功,曾氏兄弟得上赏,多隆阿虽由正红旗蒙古都统授荆州将军,仍不免有功高赏薄之憾。
多隆阿不仅对曾氏兄弟有怨气,而且与湘军名将鲍超、李续宜等人的关系也不好。行伍出身的多隆阿一向轻视文臣,也不识汉字,同以文人带兵为特征的湘军自然格格不入。会攻金陵时,多隆阿率领的部队虽奉旨“受成于公(归曾国藩直接指挥)”(《曾国藩年谱》卷八),但他还是怨气未消,通过官文奏请远走陕西。
这一预料之外的形势立刻在湘军内部激起大哗,曾国藩也极为忧虑。他一面出题目,让幕府高参们就“多将军撤会攻金陵之师西援关中”一事展开讨论,希望在舆论上变被动为主动,尽力争取“请”回多隆阿,一面火速致信“轻踏死地”的曾国荃,要他赶快退回来。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赵烈文奉命撰写了《多将军会攻金陵或援陕西议》一文,提出了多隆阿“留攻金陵有四宜,西援关中有五不可”的看法。
可是,急功近利,一心贪恋金陵财货,不惜冒险蛮干的曾国荃,不仅听不进曾国藩意见,不愿退兵,而且对多隆阿远走陕西暗自高兴,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人与他争功,可以无所顾忌地独吞金陵财货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