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高级讲坛系列丛书:危机管理新思路》:
3.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指导原则
第一,全过程的参与性。社区居民,尤其是处于危机防范薄弱环节的群体或家庭均应全程参与风险评估、危机纾缓、危机准备等工作和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第二,回应性。危机管理措施是基于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的迫切需要,充分考虑居民对危机风险的认知和期待解决问题的优先性,从而体现了居民对社区的自主权。第三,整合性。在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各个阶段,社区均应考虑并采取相应措施;社区与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其他社区等均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及时寻求外界援助。第四,前瞻性。注重危机发生前的预防、纾缓和准备。第五,广泛性。采取结构性(体力工作)与非结构性(教育、倡导、组织等)多种措施,短期、中期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第六,全面考虑。在弥补危机防范薄弱环节的基础上照顾到社区各类群体的利益,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与作用。第七,权力下放。使社区居民能够更多接触和利用本地资源,获取基本的社区服务,对事关自身利益问题的决策更有发言权,这也将增强居民参与其他公共事务的信心。第八,发展导向。危机管理应着眼于社区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而不仅针对解决目前的困境与问题。
当然,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在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体推行,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公众在危机面前可能出现集体意识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私和个人行动,从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反社会行为普遍;在政权中的组织地位决定了社区的组织结构弱化,缺乏独立视角和长远规划,这会影响居民对社区的信任以及自身潜力的发挥;由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居民文化素质必然有所差异,这就造成相当多居民的危机观念和风险意识不强,再加上个人的不良习惯,使得在短期内培养与建立学习型的安全文化变得更为困难。
(五)社会公众
危机事件不仅是对政府能力的挑战,更是对社会整体能力的考验。强调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除了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的力量,归根结底在于普通公众的齐心协力。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如何发挥公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1.公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首先,在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是公共危机直接威胁的对象,亦即受灾体。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个人力量又很单薄,公众更易于受到危机的侵袭和冲击,生命和财产也更易受到损失。其次,在很多情况下,公众是危机现场的目击者、见证者或当事人,公众能否第一时间向政府报警或预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处置的成败得失;公众的提供信息和配合调查,也有助于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最后,公众也是很多危机处置的直接参与者。危机发生后,在救援力量到达现场之前,公众有组织的自救行为往往能大大减少危机的损失和影响,而这有赖于公众良好的危机素养。
2.公众的危机素养是参与危机管理的关键
危机素养即公众在面对危机和灾难时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意识和能力。良好的危机素养不仅能够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还有助于避免可能导致的混乱和无序状态,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它表现为面临重大灾难时的沉着冷静、临危不乱,表现为面对资源紧缺时的相互礼让、照顾老幼,表现为尽最大努力自救互救、不轻言放弃,表现为整个社会在危机状态下的秩序井然、一如往常。这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精神境界,是社会发育成熟的标志和高度文明的体现。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危机素养,构成了发达国家的危机管理的社会基础,这也是西方危机管理的最根本经验的提升。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