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 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周年读本(6)》:
一是党的工作重心长期不可能转变。战争年代,为了夺取政权,党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革命与斗争上。执政后,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由于苏东各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的阶段,所以,党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发展,党的工作重心就不可能转变,必然会长期把“革命”当作第一位的任务。对外热衷于输出革命,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尽快消灭资本主义,以致走上称霸的道路。在其他国家已不具备革命条件的情况下,仍然输出革命,持续加大军事、技术和经济等援助,期望再搞出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每年对外援助达5000亿卢布,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40多个,至1991年苏联解体时累计外援800多亿美元。对内则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用“肃反”、开除党籍、流放、刑事处罚甚至肉体消灭等手段处理党内和人民内部矛盾,伤害了大批群众同党的感情。
二是“左”的错误长期不可能避免。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建立的,本应依据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的觉悟程度,确立所有制形式和各项政策,特别是确立正确的内外政策。由于苏东各国共产党总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很快就会建成,这不仅导致了国际阶级斗争中的极左,也直接影响着对国内社会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这就是苏东各国共产党长期推行极“左”政策的国际根源。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宣布要在短期内建成共产主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也都程度不同地搞过“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好”、“收入差距越小越好”。这既超越了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超出了现阶段人们的觉悟程度和国家管理能力,造成经济运行不协调和管理低效,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和动摇。
三是经济结构失调长期不可能纠正。社会主义经济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应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而苏东各国共产党却把革命与战争作为党的主要任务,在经济建设上必然优先发展与战争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经济结构比例长期失调。据统计,从1946年到1985年的40年间,在苏联的工业投资结构中,重工业所占的比重在85%以上,其他工业低于15%,其工业产量的1/5、机器制造业和冶金部门产量的1/3都用于军事方面,国民生产总值中钢铁比重是美国的十几倍。期间,也有些领导提出削减对重工业,特别是对军事工业的国家拨款,但均遭到反对。由于长期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重视军事工业、忽视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生产,苏联能造卫星、导弹,却造不出高档汽车和高档消费品,能造宇宙飞船,却造不了录音机和电视机,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快,轻工产品和食品长期严重短缺,与西方国家琳琅满目的商品市场形成强烈反差,使人民群众很不满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