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40624
  • 作      者:
    王礼恒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可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各级行政管理、发展规划部门,以及研究机构、企业的有关人士阅读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与内涵、国内外发展现状,从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着手,从全球性、引领性、低碳性、成长性、支柱性、社会性等多角度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我国“十三五”及更长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突破重点和重要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可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与内涵
自20世纪中期的信息技术革命开始,信息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正在革命般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进入21世纪后,新的科技革命初见端倪,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科技进入新的创新密集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紧紧把握这一重大趋势,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陆续加大对节能环保、宽带网络、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的投入,力图在知识技术密集和绿色低碳的高端产业保持竞争优势。与此同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以粗放型为主,结构不合理且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亟须调整。因此,紧密跟踪世界科技进步,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范畴及特征,具有鲜明的国家战略性,同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更不能脱离国际上新兴技术产业化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与范畴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
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的文字表述根据其发展侧重点不一样而有所区别,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所给出的定义也不统一,各执己见。迈克尔•波特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新建立或者重新塑造的产业,它的产生主要源于科技创新、新需求的产生以及相对成本结构的改变,又或者是由于社会、经济上的改变给某些新产品、新服务带来了开创事业的新机会[1]。国内学者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了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代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和市场新要求,在产业阶段上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期[2]。2010年我国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新兴产业。”总括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的战略部分和战略产业中的新兴部分,既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国家战略,对国家未来综合实力提升有着根本性重大影响,它以科学技术的重大新突破为基础,能够引发社会新需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
综合以上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质上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即战略性和新兴性。战略性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相联系。某一些新涌现的产业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转化为战略性产业,同时战略性产业也会有部分产业退出。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具体国情相联系,一些国家的非战略性产业可能隶属于其他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新兴性指的是产业尚未形成市场规模,但具有明显的重大科技创新驱动特征和巨大的成长潜力,代表了市场新需求、科技产业化的新水平、产业升级的新方向[3]。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
不同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定位不完全一致,但也大同小异。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美国创新战略”,列出了国家战略优先项目,即清洁能源、先进制造、空间技术、医疗信息技术以及应对21世纪大挑战的技术。欧盟则把低碳产业、信息技术(重点是物联网)、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列为重要发展领域。日本提出的优先发展领域有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型汽车等。韩国的优先发展战略领域有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等。
我国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需要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图1.1)。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图1.1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
第二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标准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进一步的理解,可以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产业的比较分析进行,也可以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特点分析进行。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比较分析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
通常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可将传统产业定义为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化进程中起支柱与基础作用的产业,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样,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体现如下:传统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传统产业通过吸收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进技术可以实现升级发展;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明显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几个特点:一是不确定性,处于萌芽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脆弱性,需要实现与原有社会体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磨合,要接受需求市场的检验;二是高风险性,由于是新兴的产业,产业链系统还不完善,面临原料供应风险、融资风险、人才危机风险、市场风险和经济系统风险等;三是成长性,由于受到新兴技术的驱动,其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潜在空间。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的产业,如能源、化工、交通运输、机械、邮电通信等提供基本生产原料和基础设施的部门[4],该类型产业生产的产品通常作为后续产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基础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似之处体现在对国民经济都有着较大贡献,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较高,都是体现一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两者不同之处表现在基础产业的创新性整体较弱,发展已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不仅要适应生产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更要面对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的挑战,对高新技术具有重大需求。随着自然资源的减少和环境恶化,经济增长方式亟须转型,产业结构面临调整,部分基础产业可能被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取代。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是指具有高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和高效资源、能源节约功能的新兴产业,产业更新速度快,能够对相关产业产生波及和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新兴行业和部门的出现,部分产业会在某个阶段被国家选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作用上的重合,不同之处表现在: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高新技术产业有着更强烈的国家意志;二是两个概念的参照系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相对于非战略产业和传统产业而言,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于中低技术产业而言;三是产业价值上的差异,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材料为原料,以新能源为动力,使用智能技术或者生物技术,是一个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群,较之于高新技术产业,拥有更高的成长性。我国一直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融合的速度加快、周期缩短,涌现出的新技术不断驱动新兴产业的孕育形成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些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经过培育与发展,逐步成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更具有全球性、引领性、成长性、低碳性、支柱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一)全球性
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加速了各种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市场的流动,进一步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的全球化进程。新兴技术源自全球最新研发的技术和创新成果,新兴产业是驱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全球市场的共同需求和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作为新技术驱动的新兴产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参与国际竞争,从而导致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国际经济秩序发生重构。因此,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敏锐把握全球新技术驱动产业的发展趋势,统筹利用全球性的创新力量、资源和成果,准确评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定位和分工,着力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
(二)引领性
新兴技术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产业,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新兴技术引领产业的发展,通过企业技术创新,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试图抢占新兴产业领域的制高点,保持技术优势与垄断地位。我国要把握当前最新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对战略性、基础性和前沿性领域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集中力量通过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增强原始创新的能力、突破自主研发产业的核心技术和研制关键装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三)成长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涌现的技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中产业开始形成到逐渐成熟的阶段,经过技术、制造、市场的培育与融合,开始呈现出旺盛的需求,各种生产要素逐渐汇集,促进了供需增长情况下产业不断发展。尽管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总体上属于市场需求大、增长速度快、发展持续性长、生产率上升的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传统产业比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更快、效益更好、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更高,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
(四)低碳性
地球上大气、水资源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已经影响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安全,全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各国政府正在制定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建立低碳型社会,以防止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正在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秉承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不断降低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的排放,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高度化,通过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迫使高消耗、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的产能。
(五)支柱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将不断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尽管不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但作为整体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凸现,已经显示出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大、产业带动性强、可持续性长、消耗资源少的特征,正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是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经济结构的演变,支柱产业也会产生更替,进而推动经济结构水平的上升。 
(六)社会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着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重大技术突破吸引了高学历、高层次人才集聚,为创业者提供了更舒适、更清洁的创新环境。新兴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为社会创造了新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其具有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性质也将加速推动就业人口向工作环境更好、劳动强度更低、工作报酬更高的新兴产业流动。随着我国每年新增高学历就业人口的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新增就业人口,从而提升新兴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水平,这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新兴技术产业化
在人类经济史上,每次技术突破都伴随着相应的产业革命。例如,18世纪中叶的蒸汽技术影响了纺织产业的发展,19世纪中叶的电力技术影响了钢铁、机器制造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催生了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产业。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质是新兴技术产业化。了解新兴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演进过程,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内涵,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与内涵 1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与范畴 1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界定标准 3
第三节 新兴技术产业化 6
参考文献 9
第二章 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0
第一节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0
第二节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借鉴与启示 26
第三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8
参考文献 44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5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与重大突破性技术 50
第一节 节能环保产业 50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57
第三节 生物产业 64
第四节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70
第五节 新能源(能源新技术)产业 75
第六节 新材料产业 80
第七节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87
参考文献 89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方向及路径 91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方向 91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路径 125
参考文献 163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分析 164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 164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熟度分析 168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分析 176
参考文献 184
第七章 政策建议 185
附录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技术路线图 1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