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版产业》:
第一部分 产业
1 出版产业的结构
与欧美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关键词: 产业分类 综合型 纵向联合 经销业高度垄断 双重结构 结构变动 数字化
从明治时代(1868年至1911年)起,日本的出版活动就很兴盛,无论发行品种数还是书店都很多,建立了缜密的全国性流通网络,形成了独特的出版产业。现在,这个产业正处于极大的变动过程中。
出版产业
狭义的出版产业,指的是出版业、经销业、零售业三者的总体。若再加上著作权人,则为四者。以著作权法而言,出版产业即为“将思想或感情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媒体”(第二条第一项),亦即是将语言?音乐?美术?图形?照片等作品(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的市售软盘品系列及通信系列的双方),以印刷技术或其他机械方法加以复制;再将复制品发行?流通?销售的全体行业。因此它具有文化信息产业、信息媒体产业、知识产业、知识集约型产业的特性。
广义的出版产业,指的是包括前述的三者(或四者),再加上印刷业、装订业、用纸销售业以及其他整个相关行业。
从产业分类来看出版业,经销业,书店业
在产业分类中,出版业被划分为第三产业。但也有时被分类为第三点五 、第四产业。
2002年3月修改的日本标准产业分类(总务省)的告示中,新设了“信息通信业”等五个大分类项目,出版业被划归为“信息通信业”类。
大分类“H 信息通信业”又由中分类的“37 通信业、38 广电业、39 信息服务业、40 互联网附带服务业、41 映像/语音/文字信息制作业”等五个项目构成。而出版业被列入“41 映像/语音/文字信息制作业”之中,小分类为“414 出版业”,细分类则是“4141 出版业”,是划分在内容产业之中的。
在2007年11月修改的该标准中,仍有与出版产业相关的重要变更。大分类“J 批发/零售业”变更为“1”类;在中分类和小分类中有所变更。出版物经销业在此之前被笼统地归在“5499 其他未分类的经销业”之中而没有单独列出,但是这次新设了“549 其他未分类的经销业”,并创设了“5497 图书、杂志经销业”的项目。今后经营实体数目、从业人员数、销售额等的数据将以商业统计公开发表。
书店业也有所变更。在中分类“60 其他的零售业”中,小分类“604 图书、文具零售业”的编号变为“606”,细分类“6041 图书、杂志零售业”的编号则变成“6061”。更变前的“图书、杂志零售业”包括书店、外语书代销店、旧书店、乐谱零售业等4种营业形态,这次新设了“6062 旧书零售业”。
在产业分类中,附有“图书、杂志”的经销业和书业,大多是兼营大众杂志和图书的“综合型”企业,大出版社更是“综合型”,而这点是与欧美主要各国最大的不同之处。
出版产业的成员—纵向联合与协作关系
日本的出版产业,以著作权人、出版业为顶点,加之经销业、零售业、读者,形成所谓紧密的“纵向联合”(Vertical integration)体系,其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行业、机关、事业团体、企业等,进而又形成了密切的协作机制、委/受托关系、分工体制和业内网络(图表)。
与出版业的生产、物流、信息、服务、营销等相关的行业有:编辑承包业、翻译权代理业、翻译业、速记/文字输入业、设计业、信息通信业、软件业、信息处理服务业、提供信息服务业;还有印刷业、制版业、图片业、装订业、印刷品加工业、(西)洋纸制造业、厚纸(马粪纸)制造业、西洋纸销售业、广告代理业、报业、电视播放业、电影?录像带制造业、游戏软件制造业、书信投递业、固定通信业、图书?杂志经销业、普通货物汽车运输业、集中配送运输业、仓储业,等等。
出版物零售业以图书、杂志零售业中的书店,即销售新书为主的书店。其他还有旧书店、新旧书店/二手书店、便利店、超市、KIOSK 、车站小卖店等。
出版物的购入者以普通消费者为主,其他还有企业、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研究所、高中,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图书室等。
除了上述行业之外,对出版产业来说不可缺少的行业,还有银行、信用卡业、损失保险业、房地产交易业、法律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复印机租赁业、办公机器销售业等。
与出版产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政府省厅有文部科学省、文化厅、法务省、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公正交易委员会、总务省、财务省、国税厅、厚生劳动省、劳动基准监督署、警察厅、消费者厅、金融厅等。
与出版有关的主要行业协会有日本图书出版协会、日本杂志协会、日本出版经销协会、日本书店商业协会联合会等。
因为出版业的企业活动大多为协作/社外委托,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譬如印刷用纸的生产量/价格一有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制造原价、价格设定等。从历史上来看,出版业还受到过出版条例、出版法、诽谤律、新闻规程(Press Code)等法律的制约,以及关东大地震、印刷纸张统一、通货膨胀、国营铁路运费涨价、石油危机等的重大影响。
出版产业的结构与市场规模
现在以《事业所/企业统计调查报告》(总务省)来看2006年当时的出版业。
事业所的数量为5666(2001年为5502)家,2001~2006年增加了164家。2001年存续的企业为3324家,2006年为3421家。新设的事业所为2245家,停业的事业所为2178家,从业人员为9万8319(其中男5万8760、女3万9559)人,其中正式员工有6万8961人。
从经营型态看,个体经营为340家,股份公司为5110家,联名?合资17家,外国企业6家,其他的法人142家,非法人的团体有51家。
从事业规模来看,从业人数为1人的有414家,2人的有636家,3人的有608家,4人的有491家,5~9人的有1520家,10~19人有932家,20~29人有353家,30~49人有316家,50~99人有237家,100~199人有98家,200~299人为27家,300~499人为16家,500~999人有7家,1000人以上有2家。只限于派遣劳务人员或转包工的有9家。出版业非劳动集约型而是知识集约型,因此1~19人以下的占81.2%,小规模企业非常多。200人以上的只有0.9%。
据《出版指标年报》(以下简称为《年报》)显示,2008年的一年中发行1种以上新书的出版社有3709家。其中年发行不足10种、亦即平均1个月仅发行1种以下的有2713家,占到73.1%,;年发行50种、亦即平均1个月发行4.2种以下的占91.1%。而年间发行1种的有1214家,发行501~1000种的有12家,发行1000种以上有3家。
从出版社成立的时期看,在1954年之前成立的有272家,1955~1964年间有298家,1965~1974年间有542家,1975~1984年间有882家,1985~1994年间为1185家,1995~1999年间为846家,2000年有189家,2001年184家,2002年210家,2003年244家,2004年278家,2005年272家,2006年215家。情况不詳的有49家。
出版物经销业由综合经销、图书经销、杂志经销、即卖经销等构成。一级批发商约有60家,其中大企业有2家。总体上企业数量极少。
出版物零售业由图书杂志零售业、图书零售业、杂志零售业、网络书店等构成,约有1万5000店。代销杂志的便利店约有4万家。
在出版社—经销商—书店这三者中,中间的经销商极端地少,所以经常以葫芦型、沙漏型、日本小酒杯型等外侧形状来比喻这三者的数量状况。
约有80%的出版产业在东京圈内。经销业的总公司多集中于东京,而出版物零售业则遍布全国各地。出版的物流系统以东京圈为中心形成放射状网路。
出版产业是“3兆日元的产业”
2008年的经由经销商渠道的出版市场规模为:新书品种数约8万种,市场流通的图书品种数约为84万种(见Books收录数据);图书流通册数约为13亿册,杂志约为37亿册;出版物销售额为2兆0178亿日元(杂志1兆1299亿日元、图书8879亿日元)。
在信息媒体产业中,出版产业的市场规模很大。2008年经销商渠道的出版物销售额为2兆0178亿日元,非经销商渠道的销售额,若按其为经销商渠道的3成来算的话,则约有6000亿日元(以经销商渠道7,其他3来算的话,约8600亿日元)。广告收入为4078亿日元,电子词典为427亿日元,电子书464亿日元。以上全部加起来超过3兆日元。这里还不包含旧书、二手书市场的数据。
顺便一提,2008年的广告产业为6兆6926亿日元,报业为2兆1400亿日元(包含广告及其他的收入),电影产业4122亿日元,唱片产业4523亿日元,民营电视业2兆3107亿日元,BS数字化电视业(卫视)307亿日元,民间广播营业收入1802亿日元。
出版市场的变化—持续下跌的销售量、销售额
日本的出版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处于结构转型之中,不断地出现至今未有的量和质的变化。出版产业虽然在战后突破了几个危机后,呈现向上的直线增长,但是经销商渠道的出版物销售额在1996年达到最高点之后,从此呈现负的增长。实际上,我们有必要注意到,图书在1988年、周刊杂志在1993年达到销售册数的顶峰这一事实,说明了出版市场经过80年代的增長期之后进入了成熟期。
如果将出版产业以SWOT来分析的话,90年代以后有过几个“机会”,并且具有这个产业独特的优势。随着90年代开始的信息网络化的显著进步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书店等新渠道?新行业的出现和增加,顾客订货产品的交货时间得以改善;还因“大型零售店铺法”的大幅度放宽条件、甚至废除了限制等,大型书店得以开张,书店总卖场面积有所增加。而保留著作物零售价维持制度,增加实施“晨读”的学校、制定少儿读书促进法等,都是明显的增长因素。但是这些对于创出需要,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增加销售册数等,并无直接的关联,而且也没办法防止下降。2008年的图书退货率为42.9%,为战后第二的高比率,月刊杂志的退款率达38.0%,为战后最高记录。
因“晨读”的增加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的充实等,虽然读书的人口没有减少,但出版市场还是缩小了。
另外,应该留意到的一个事实是,欧美主要国家的图书销售额均维持微增趋势,而只有日本的经销商渠道的图书销售额长期下降。
双重结构
出版产业中存在着双重结构。所谓双重结构,是指在同一产业中,一方面存在着生产能力极高、劳动条件极好的大企业;另一方面则又存在着经营规模极小、生产能力低、劳动条件差的中小零散企业。这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
这在以往,多是指大型综合出版社与小出版社、或新出版社之间显著的经营和薪资的差距。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经销业、书业的双重结构也明显加速。中坚经销商业的业绩不佳和裁员,中小经销商停业乃至倒闭等时有发生,每年大约有1000家中小零散书店关闭。历来经营安定的综合出版社、中坚出版社、大型综合经销公司、大型连锁书店、有影响力的书店,也都陷入了收入和利润减少的状况。
然而就在这样的状况下,人气商品和畅销书仍然相继诞生。如增收增益、创办杂志、新设立出版社、新书店开业,以及尝试数字内容的商品化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也是这个产业目前的现状。
经销业的高度垄断与市场结构
日本出版产业非常明显的特色之一,是经销业呈现垄断,而生产者(出版社)和零售业(书店)则没有这个现象。
出版业中虽然有大型企业的存在,但整体而言以小规模的中小企业为多。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在2008 年度的销售额约1443亿日元 ,既不是垄断也没有卖方集中。
在出版物零售业中,虽有大型连锁企业,但整体而言也是以中小规模企业者为多。第一大的书店纪伊国屋书店的销售额为1145亿日元,也是没有垄断也没有买方集中。
出版产业的产业组织的最大特色是经销业垄断,其市场结构极为独特。
2008年,日贩的销售额为6327亿日元,东贩(TOHAN)为5748亿日元。大阪屋为1280亿日元 。
根据公正交易委员会(公正委)的累积集中度调查,“图书?杂志经销业”的前3名公司的集中度(CR3),在2008年为84.4%,HHI(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赫芬达尔指数)为3309(参照《经销业的市场结构》)。而1993年的CR3为73.1%,HHI为2384。在这15年间,前者增加了11.3 个百分点,后者増加了约1000点。这个数字说明了上位集中和流通的系列化确实在进行着。在经销商渠道的市场份额中,日贩和东贩2家公司的合计推算超过75%。
另外,2006年修改了《关于垄断状态的定义规定中有关企业范围的意见》。其中,图书?杂志经销业被指定为监视的对象。
在每宗的交易条款上,出版社的既得权益为多。对此,书店一直批判其不透明,是非合理、非互惠、非现代的交易关系。过去曾经有过行业协会之间就交易条款进行交涉,谈判决裂后实行强制抵制的事件。不仅书店业,经销业也一起进行了共同抵制。
目前,出版社—经销商、经销商—书店之间的交易条款的主导权,可说是由大经销商及其所属的行业协会所掌握。
新出版社的市场加入障碍,并不是因为出版社的行业协会排除新的竞争者=新的加入者,而是大经销商对新加入者不予开设新的交易帐户;或者在交易条款方面,使之与先签者形成极大的差别。这样就间接产生了阻止新加入的效果。
在这个业界中,因企业纪念品、批发价(赊账)、赞助金、以及其他的交易条款问题,以致经常被怀疑有不当的交易限制或不公正的交易方法等。我们期待在促进出版市场的公正自由的竞争中,确保消费者利益,避免发生垄断等方面能有所改善。
从消费者利益来考察
出版物的价格设定,以原价比率和内外差价来看,可以说大体上是合理的(医学书等一部分专业书价格比例较高)。各种调查显示,在《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零售商品中,报纸和音乐CD的内外差价被认为是售价偏高,利润过多,但对于出版物则无此指责。
就出版物的多样性来看,一年大约有8万种的新刊图书发行;大型书店在主要城市相继开设新店,增加了许多商品充足的店家,这对消费者的利益有所贡献;网络书店则不仅倾向畅销商品,对商品流转率不佳的图书也一视同仁,发挥长尾效应,使消费者的选项大为增加。客户订货的交货期和8、90年代相比,也有逐步的改善。
另外,在禁止儿童色情法、刑法第175条、青少年培育条例等方面,出版市场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课题。
数字化革命的冲击和出版产业的五个变化
在数字化信息革命过程中,生产、流通、销售、服务、单品管理、消费结构等经济学原理本身不断发生着大的转换。这些转换在音乐、图书、杂志、报纸、电视、电影、广告、电话等媒体上快速的进行着。
这里将出版物的“数字化”作一整理,有以下5点(详细内容参照本书的该当项目)。
⒈ 数字化的发展使编辑、制作、印刷等过程发生了剧变。使用数码技术,能够迅速、简捷、有效、低成本地完成传统的图书、杂志制作。
⒉ 出现了利用互联网的图书直销的新渠道/新行业。网络书店和电子书籍的直销为消费者所接受,且持续稳定地增长。目前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超过1成的市场占有率。
⒊ 出现了按需印刷(POD)出版物。这是按照电子排版和装订的联合运作,使得无论是1本、还是1千本、1万本的出版都成为可能的方式,就连绝版书的复刻也变得容易。
⒋ 出现了CD-ROM(电子图书)。特别是早期的辞典、百科全书的CD-ROM,在便于检索、轻量、方便携带等方面具有优越性。
⒌ 出现了数字化出版、在线出版(电子书,电子杂志等)。有利用互联网发布(2000 年开始)和在终端机上阅读的封装型(2004年ΣBook、LIBRIé、2007 年Kindle等)两个形态。这是以“脱纸张”(paper less)的概念省略了经销和书店环节,是有可能解决环境问题的革新性产物。今后电子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将如何展开,其动向倍受注目。(木下修)
2 出版物的市场规模
1997年为最高峰
关键词:出版物 图书 杂志 广告 电子出版
关于日本的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的市场规模,究竟是怎样的状况,而应该如何把握呢?作为把握的阶段,可以从出版社、流通、零售等各个阶段来考虑。在各个阶段有各种数据被公布,但其计算的依据是各不相同的,当然金额也就会出现不同。就出版业界自身来说,应该把握正确的数据资料。但是在日本,从一开始出版物的定义就不明确,也就难以避免出版物的统计数字也变得多样而且难以估算了。
出版物的销售额
关于出版物的市场规模的各种数据,经常使用的是《出版指标年报》(以下简称《指标》)。这个数据是以经销商渠道(包括弘济会?即卖批发业者)的一般出版物为对象,对其流通动态所作的估算。因为不包括审定教科书、直销书、以及一般非市售的政府机关出版物,所以并非是以日本所有的出版物为对象。《指标》对出版物(图书、杂志)的销售额、销售册数、退货率、新书品种数、杂志的创刊/休刊等多种出版统计作了整理。其中推定销售额,是包括新开张书店的现有库存在内,从批发总金额中减去书店退货金额的数据,因而这个数据的信赖性极高。另外,此数据是以零售额为基础来算出的,不包含消费税。至于销售册数,则是从批发出货的册数中扣除退货册数后的数据。
一般情况下,多将出版物中的图书和杂志分开来考虑。但是关于市场规模,首先来看看这两者合计的数字。根据《指标》所示,2008年度的推算销售額为2兆0177亿日元,比前年减少了3.2%。这就说明,从1997年起,除了2004年增长了0.7%外,销售额为连续负增长状态。这个数据跌落为与1989年相同的水准。
从《指标》来看销售额变迁,以1996年为最高峰,之后持续减少。而在此之前的很长时期,都是所谓“右肩攀升” 一路増加的。从1960年到1975年,曾是两位数地增长;从1976年到1996年是一位数地增长。1960年的销售额为945亿日元,1996年则达到了2兆6563亿日元。顺便说明,1976年超过了1兆日元,1989年超过了2兆日元,1994年则突破了2.5兆日元。
而杂志的情形,有必要考虑将广告收入列入在内。根据《电通广告年鉴》(年刊,电通)显示,2008年度为4078亿日元。在考察出版产业总体的规模时应该加上此项。若加上《指标》的数据,合计为2兆4255亿日元。杂志的广告收入也是以1997年的4935亿日元为最高峰,之后呈现減少倾向,而目前只相当于1996年当时的水准。因此,包括杂志广告收入在内的出版产业规模,除去因广告统计方法的变更而致使数字增加的2005年以外,以1997年的3兆1309亿日元为最高峰,之后每年递减。而现在这个数字也只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规模。
图书的销售额?销售册数
其次,再将图书和杂志分开来看。根据《指标》显示,图书在2008年的推算销售額是8878亿日元,比前一年度减少了1.6%。
图书的销售额以1996年为顶峰,之后持续减少。在此之前的长期以来,都是右肩攀升一路増加的。
仍以《指标》为基准来看图书自1950年以来的销售额变动。1950年虽只有138亿日元,但截止60年代前半时期的对前年比达到了20%以上的增长。1965年是1063亿日元,突破了1000亿日元大关。1969年超过了2000亿日元。在70年代,包括石油危机时的30%以上的增长,大体上完成了高度增长。到1980年时则达到了6725亿日元。在80年代,除去1984年对前年比呈0.8%的负增长之外,也一直持续一位数的增长。1993年突破了1兆日元。然而在1996年增加到1兆0931亿日元之后,每年则是负的或是持平的状态。到了2008年,甚至减少到几乎和1990年相同的金额。
关于图书销售册数,从《指标》看,2008年推定为7亿5126万册,比前年度减少0.6%。再看图书销售册数的变化。1955年为1亿3643万册;60年代实现了快速增长,1964年为2亿册,1966年为3亿册,1968年超过4亿册,1972年达到5亿册。虽然在那之后也有负增长的年度,但基本上是顺利增加的,1988年达到了9亿4379万册。可是,随后减少的年度变多,到2008年,则大约与1979年为同一水准了。
不过,虽说图书的销售册数呈减少倾向,但进入2000年后却几乎多为持平推移。以每2年刊行一次、单价在3000日元以上、且初版超过200万册的《哈利?波特》(静山社)为例来看,每当其刊行年度,图书销售册数都比前一年高,而没有刊行的年度则变低。在这样的重复増減之中,呈现出长期性的渐减倾向。图书的销售倾向与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相比减少了将近一半销售额的杂志,很有对照性。
杂志的销售额?销售册数
据《指标》所示,2008年杂志的推算销售额为1兆1299亿日元,与前年度比呈4.5%的減少。具体来说,月刊为8772亿日元,占全体的77%;周刊为2577亿日元,占23%。顺便提一下,在《出版年鉴》的统计中,杂志的销售额为1兆1731亿日元(和前年度比减少4.1%)。
杂志也显示了与图书相似的倾向,从1998年起毎年持续減少。现在的杂志和图书的销售额比率,大概是6比4;而在1965年时图书则是超过杂志的。从1966年开始两者出现了逆转,且延续至今。以《指标》来看1950年起杂志销售额的变迁,在1950年时为154亿日元,到了60年代,与图书一样达到了20%以上的增长,1966年超过了1000亿日元。在70年代石油危机时也实现了近30%的增长,此期间大致完成了高度增长。在1980年达到7799亿日元。80年代以后仍持续增长,1985年为1兆日元。1994年突破了1.5兆日元。从1998年起,比图书推迟一年呈现负的增长。2008年时竟跌回到1988年的水准。
至于杂志的广告收入,《电通广告年鉴》显示,2008年度为4078亿日元。加上这个数字,杂志的市场规模在2008年是1兆5377亿日元。加上广告收入后,杂志的市场规模,在1997年也是超过2兆日元,为2兆0579亿日元。其后除了统计方法变更的2005年外,毎年減少,差不多与1989年的金额相同。
据《指标》显示,杂志的销售册数在2008年为24亿3872万册,与前一年度相比大幅度的减少了6.7%。具体来说,月刊16亿1141亿册(全体的66 %),周刊8亿2731亿册(34%)。与销售册数的大幅度减少相比,销售额的减少却较少,这与杂志的平均价格大幅度上涨了2.4%有关。再看销售量的变迁,以1995年的39亿1060万册为最高峰,之后急剧减少,现在与1980年的销售量几乎是相同的数字。特别是周刊杂志的销售册数明显减少,与高峰时期的1993 年(16亿5762万册)相比,减少了一半之多。因此,月刊与周刊的销售册数的比率,与1995年时月刊58%、周刊42%相比较,有了极大的变化。
市场规模呈缩小倾向
对于如何看待出版物市场规模缩小的这一背景来说,包括所谓“脱活字”和“少子化”因素在内,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带来的媒体多样化。这一状况使得同为媒体的出版物的地位相对低下;同时,接触出版媒体的时间转移到其他媒体;以及利用出版媒体所需的费用等都有关。另外,还可以举出的是,互联网将多样的信息大量地、并且以双向的方式进行传播,使得在此之前的尤其是杂志所肩负的信息提供的机能,急速地被取代了。然而尽管如此,出版市场现在依然拥有大约2兆日元的规模这一状况也是不争的事实。
电子出版的市场规模
关于电子出版有各种的数据。据《电子图书商务调查报告书》(年刊,Impress R&D)显示,2008年度的市场规模推算为464亿日元,与2007年度的355亿日元相比增加了31%。与过去相比,虽然增长有若干的钝化,但仍算是顺利的增长。在464亿日元当中,面向手机的电子图书市场为402亿日元,占全体的86%。面向手机的电子图书市场景气良好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各出版社积极开始对“内容”进行电子化;因完善交易服务系统而带来流通的畅通;还因品种数目的增加而使内容充实等等。电子出版的市场规模若与图书/杂志的市场规模比较的话,虽然尚未满5%,但是考虑其增长率,可以预测今后将会像上世纪60年代出版物那样快速增长。(芝田正夫)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