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关外:大清王牌八旗军的崛起》:
图伦城主尼堪外兰在歼灭阿台一役中的卖力表现得到了明朝的赞赏,尽管此人的兵力不多,但明朝有意扶持其为建州左卫的首领,并为其在班嘉筑城。附近很多趋炎附势的女真部落酋长眼看尼堪外兰红极一时,纷纷打算归附此人以沾光。然而,努尔哈赤不服,他始终认为祖、父之死与尼堪外兰的挑拨离间有关,因而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向明朝索取尼堪外兰,实际等于向朝廷暗示攻打尼堪外兰的战事即将到来。明朝镇守边关的将领警告努尔哈赤不要乱来,显然不把这个毛头小子放在眼内。谁也没有想到,固执的努尔哈赤不听劝告,毅然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决意与尼堪外兰死磕,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军大业。
努尔哈赤起兵之初,部下不满百人,装备亦非常简陋,仅有铠甲十三副。由于力量有限,他不可避免地要亲自操刀上阵,所幸的是,他平日勤于练武,技艺精湛。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有一次,他和东果部一位名叫纽妄肩的善射者比试箭术,靶子是百余步之外的柳树。纽妄肩挽弓射出五箭,仅中三箭,而且上下不一。他却五发五中,射出的箭均集于一处,相去不过五寸,不但打得非常准,力度还很大,需要凿木才能取出箭来。
努尔哈赤的射术如此精湛,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弓箭是女真诸部最主要的狩猎武器之一,每一个男人都必须自幼加以练习。他们较早使用的弓是角弓,这类弓以榆木做弓胎,以桑木为两绡,再在表面辅以牛角、鹿角,饰以桦皮等物,固以筋、胶。弓弦则用兽皮制作。后来,制弓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采用的材料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楹木、巨竹、蚕丝、漆等物,质量也越来越好。根据《大清会典》所载,弓有一至六等,而弓力的强弱要视胎面的厚薄与筋胶的重量而定,其中,一等弓为十六至十八“力”,二等弓为十三至十五“力”,三等弓为十至十二“力”,四等弓为七至九“力”,五等弓为四至六“力”,六等弓为一至三“力”。这里所说的“力”,意思是“弓力”,每一“力”为九斤十四两(一说为九斤四两)。体格强壮、臂力过人者能开最强劲的弓力,一般人能挽六力弓就算合格。军用箭也是各式各样,就以军中常用的铫箭、梅针箭为例,铫箭的箭镞较阔,杀伤力大;而梅针箭的箭镞又尖又细,专门用于射击身披铠甲之敌,它能穿过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确有奇效。至于努尔哈赤到底能开多少弓力?史无明载,不过他的儿子皇太极所用的弓就号称“壮士弗不开”,乾隆帝为此赋诗赞美道“弓知劲百钧”。皇太极的儿子顺治是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的御用弓标明为“七力”,而此后的多位清帝均有御用弓遗留于世,比如康熙能开“七力半”至“十一力”的弓,雍正能开“四力半”的弓,乾隆所用的弓从“三力”至“七力半”不等。由此可见,努尔哈赤的家族世世代代重视射术,并提倡身体力行。
由于艺高胆大,努尔哈赤多次化险为夷。例如在起兵之初的一天晚上,他在休息时发现家中的侍婢迟迟不去睡,还在灶台燃起一盏忽燃忽灭的灯,因而不禁心生疑虑,马上在衣服里面穿上短甲,手持弓刀假装出外找厕所方便一下,看看周围有没有异常。步出家门之后,他隐约看见在远处一排排木栅的旁边有一个人影逐渐逼近,便立即发出一箭,中其肩部,接着再向贼人的脚部补射一箭,令其不能逃跑,然后上前用刀背将其击昏,拿出绳子捆绑起来。这时,亲朋戚友闻声纷纷赶到,他们全都建议努尔哈赤杀掉贼人。
但深谋远虑的努尔哈赤却认为假若杀掉这个家伙,会带来后患,因为这个家伙可能有主人,他的主人完全可以手下被杀为借口而兴师动众前来抢夺粮食,一旦粮食被抢,致使自己的部属吃不饱肚子,必定人心离散,后果不堪设想。而且,别的部落会认为首先杀人挑衅的一方理亏,如此就失去了舆论的支持。既然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如干脆将其释放,一了百了。可见,他对周边窥伺的强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足够的警惕。
深知自己的力量有限的努尔哈赤想请同族的亲友帮忙报仇,可大多数亲友不想与外表强大的尼堪外兰结怨,竟作壁上观,仅有同宗的诺米纳愿意帮忙。就在努尔哈赤起兵的前夕,诺米纳在其弟奈哈答的劝阻之下突然背约而拒绝参战。努尔哈赤尽管找不到什么同盟者,但他毫不畏惧,毅然披着铠甲,手持弓、刀,于1583年(万历十一年)五月发兵,直取尼堪外兰的图伦城。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狐假虎威的尼堪外兰在没有明军支援的情况下显得不堪一击,很快便放弃抵抗携带着家人逃往班嘉城。初战告捷让努尔哈赤在世人之前戳穿了尼堪外兰这只纸老虎貌似强大的外表,暴露出其虚弱的本质,不但使其在女真诸部中声誉扫地,连明朝也对这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家伙失去了兴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