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920334
  • 作      者:
    孙志毅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孙志毅,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学从事语文教育7年,1990年至今,在《内蒙古教育》杂志从事采编工作,现为《内蒙古教育》杂志主编、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已在《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师道》等媒体发表近百万字,出版《挑战教育——中外智慧教育教学例谈》《做有策略的教师》《学学名师那些事》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行知工程教育新思考系列: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主要内容包括寻找传统教育智慧,解读教育现象,思辨教育时弊,思考语文教育,争论教育阵地,后记。
展开
精彩书摘
  《行知工程教育新思考系列: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
  1935年,陈寅恪应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字叔雅)之邀,为新生入学国文考试命题,作文题为《梦游清华园记》,另一试题则为对对子:一年级试题为“孙行者”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二、三年级转学生试题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当时清华是可以招收“插班生”的)。此题一出,舆论哗然。当时,新文化运动发生已经十余年,此举显然有“复旧”之嫌。为此,陈寅恪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阐述他对语文考试命题的看法,其间囊括了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陈寅恪先生谈了国文考试命题的方法与原则,他认为:“其(国文考试)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开卷定分之时,有所依据,庶几可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
  “形式简单”“时间精力俱可节省”,说到底是由考试的特性决定的,从检测的角度讲,一张试卷无论出得多么好,都无法涵盖一个人全部的语文素养。但考试的特性又决定了其不能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反复实验、反复测量、长期观察,当年精英教育时代不能,在高等教育几乎大众化的今天就更不可能了。但命题要“含义丰富‘’,从中体现出民族语言的特点,考查答题人的文化涵养,是母语考试的目的和本旨。这不仅是对考生的考验,更是对命题人的巨大考验。
  陈寅恪先生认为传统的对对子有利于达到上述目的,他谈了几种对对子与国文素养的关系。他认为对对子有四大功能:一是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虚实字及其应用;二是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辨平仄声;三是可以检测应试者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是可以检测应试者思想的条理性。这四条,除第二条(分辨平仄)外,不也是我们今天语文教育乃至考试的主要目的吗?犹以第三、四条切中语文考试命题的要旨:语言文化储备的多与寡、行文表达的顺畅与阻滞、条理是明晰还是紊乱,确实是语文素养的分水岭。
  据传,那年参加清华入学考试,把”孙行者“对之以”胡适之“的有周祖谟、张政娘,段学复对之以”祖冲之“。后来三人都成了著名学者,周祖谟是中国文字、音韵、文献学家,张政娘是史学家,段学复是数学家。今日高考作文命题走的不是”形式简单而含义丰富“的路子,所测验的不可谓不详备,命题不可谓不浩繁;设问诡谲,常让人不知所问为何,更不知为何这样问。深为学人及考生所诟病。
  在赤峰市遇到特级教师洪镇涛,闲谈间,问及一个一直疑惑而不得其解的问题:“今天的班级授课制和私塾相比,哪个成功率更高一些?”洪老师沉思良久,回答,起码在语文教学上私塾的成功率远远高于班级授课制。
  查阅资料后发现,科举考试的合理成分颇多,所考的三场皆为作文:第一场做八股文,侧重考查考生对经典文化、圣人先哲思想的修炼,内容多出自《四书》,这不就是陈寅恪所说的“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由于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拔官员,写公文是必备的功夫,故而第二场考的是应用文,看其能否写出规范的、典雅的公文;第三场是策论,考生必须对国计民生之大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考法可谓全面准确,我们怎能简单地认为科举考试迂腐不堪呢?可见,从先人那里寻找语文考试命题的灵感未尝不是一种思路。
  ……
展开
目录
寻找传统教育智慧
“读经”还是“读精
《巨流河》里看民国教育
教育,就是做好普通的事——再听魏书生报告有感
绥远省教育厅的那些厅长们——修《内蒙古教育志》有感之
看民国时期的内蒙古教育——修《内蒙古教育志》有感之二
是否把孩子当”白痴“了——民国教材引发的思考
陈寅恪的语文考试命题观——读《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有感
不擅讲课的教师怎么办——从不会讲课的民国大家说起
“莫把金针度与人”——禅宗教学法的当下意义
我眼中百年来最有价值的语文教育思想
——在赤峰市的一次同人讨论纪要

解读教育现象
该从名师那里“拿来”什么
如何看待教育均衡
非“克莱登大学”又如何
说滥补课
学生,是被谁教“笨”的
“校园文化”思考碎片
你“终极关怀”了吗
知易行难——包头听观摩课有感
教育的悖论——“两难推理”的困扰
“大有大的难处”——学校的规模到底该多大

思辨教育时弊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之再思考
教育,回归常识的艰难
“安全”的另类视角
教育之失——由钱伟长引发的教育话题
“杀师案”背后的三个追问——教育之缺失
过犹不及——从全民学英语说起
德育的天问——关于德育的若干断想
当心“多媒体寄生虫”——再议教育技术依赖症
应试的缰绳应用的马——论“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
听课的拓展性思考——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听课观”说起

思考语文教育
写在“国际母语日”的牢骚
天津高考作文题的N个视角
叶老“例子说”的是与非

争论教育阵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