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少数派的财富报告:崛起时代为何我们致富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078436
  • 作      者:
    范棣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作者本身具备深厚的金融学求学背景,长期在金融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做过许多金融和财务改革,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所副主任、体制改革处副处长和招商迪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熟谙中国经济,深刻理解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作为新生代金融学者的代表,他曾出版过多部很有价值的著作,深具国际视角。他的视角独到,结构完整,内容严谨,材料丰富,其作品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制高点,金融不仅仅是工具,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安排。我们刻苦研习金融,深入研究金融改革,我们用现代金融理论和知识改造着中国的金融机器,但这种改造的结果只是让很小一部分人得到了最大的好处,这是我们初始所希望的吗?如果我们在五道口所学的金融现代理论和各种技术管理方法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国内一小部分精英分子更有效地、更默不作声地、更科学地、更低调地掠夺大多数弱势群体的利益所得,中国金融改革的意义何在?中国社会财富的贫富两极分化,金融改革有没有偏差和责任?
  金融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财富增减变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看待金融制度和经济发展,不能仅仅从国家强盛的角度,也应该从普通民众福祉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好的制度必须是能让大多数国民得到多数好处的社会制度,而不是相反。

展开
作者简介
  范棣,经济学博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教授。在中、美以及香港地区曾出任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及世界500强企业集团的高管,有丰富的金融和企业战略管理经验。北京大学及中山大学兼职教授,独立经济学家,著有《长大》《崩溃》等财经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少数派的财富报告》先是从社会经济生活多方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和反思了中国经济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金融垄断和资本垄断;再从中国货币发行机制、金融深化、融资制度和资本市场等多方面,分析了金融资本垄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和由此引起的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作者以通俗写法和实例分析,将深奥的经济金融理论和社会金融现象剖析还原得简单明了。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基本是建立在国民的高储蓄率上,没有超过50%的国民高储蓄率,我国的国民经济不可能实现连年高速增长。
  总体上看,欧美国家的储蓄率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90年代初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国储蓄率更是高达51%,而全球平均储蓄率仅为19.7%。2009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8万亿元,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
  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人民币对内连年贬值,另一方面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连年走高,高居世界第一。
  央广网财经北京2014年4月28日消息,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一项“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的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最新发表的观点说,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既然银行存款不保值,为什么大家还把钱存到银行?
  按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利率和国民储蓄率成正比,利率越高,储蓄率越高,利率越低,储蓄率越低。但在中国经济体中,这个普遍的规律似乎并不起作用,利率高低水平对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很难解释,在负利率的条件下,为什么中国还会有那么高的居民储蓄率。难道中国的储蓄者都把储蓄当成是一种爱国行为?因此,不少经济学者将中国的高储蓄率当成经济学的一个谜。
  为什么中低收入者要更努力存钱?
  中国的高储蓄之谜,说是“谜”,其实也没有那么神秘。越穷越往银行存款,这是为什么?
  在学术理论界的多种观点中,比较贴近实际情况的一种解释是,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由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引起,这一解释主要基于所谓的预防性储蓄理论。
  预防性储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实证学说。
  预防性储蓄理论认为,当消费者面临的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的时候,他越不可能随意消费,而是依据当期收入来决定消费。未来风险越大,他越会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在不确定性情况下,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要大于确定性情况下消费的边际效用。未来风险越大,预期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因此就越能吸引消费者进行预防性储蓄,把更多的财富转移到未来进行消费。所以,在不确定性情况下,收入下降,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消费支出降低;相反,当收入增加时,预防性储蓄减少,从而消费支出增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请参见:Hall(1978)、Carroll(1992)、Deaton(1991)、Campbell(1989)、Dynan(1993)。。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工作期间的储蓄是为了在退休后给自己提供经济保障,因此,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
  所谓预防性储蓄是指,由于未来收入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家庭需要增加储蓄来预防未来可能的开支。这一点对中国的中低收入阶层来说,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由于中国社会在养老、医疗、教育、失业救助等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社会福利体系,中低收入阶层不得不用增加储蓄的办法来预防未来的意外开支。另外,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水平滞后,消费信贷刚刚起步,中低收入阶层需要通过加大储蓄来实现买车和买房等需求。
  很多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完善与否,对人们的预防性储蓄起着关键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引子 崛起时代为什么我们致富难
篇 首 中国人发财了吗
第一篇 利率真相:谁在食利,谁在让利
第1章 为什么要把钱存到银行
第2章 我国银行业的利差高不高
第3章 负利率下为什么中国经济还能高速增长
第4章 中国的真实利率是个什么模样
第二篇 垄断之痛: 银行赚钱机器是怎样炼成的
第5章 为什么中国的银行业全球最赚钱
第6章 中国银行业的特色垄断
第7章 为什么必须打破银行业垄断
第三篇 民间金融:野蛮生长的罪与罚
第9章 发达国家怎样促进民间金融发展
第四篇 平民金融: 穷人银行只是幻想吗
第1章 属于中低收入阶层的银行
第11章 穷人银行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
第12章 金融要不要有社会道德
第五篇 货币之谜: 信贷洪水从何而来
第13章 银行超发货币了吗
第14章 经济货币化会造成巨量货币发行吗
第15章 有中国特色的货币供应模式第16章 超发的货币哪去了
第六篇 财富黑洞: 股海淹死的为何总是股民
第17章 为什么中低收入者炒股亏钱
第18章 中国股市的顶层设计有问题吗
第19章 资本市场的宏观内幕交易
结语 为什么我们的财富增长难
A.创业者最大的风险源于金融
B.个人的财富增长和社会的金融制度密不可分
C.财富存量增值
D.财富公式
E.中美两个家庭的财富构成内容比较分析
F.社会福利是一种隐性的家庭收入
G.国富的唯一检验标准是民富
H.金融制度是“如来佛”
I.金融改革了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