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8年后中国经济的核心特征,可做如下概括。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
首先,随着净出口占比和增速回落,投资(主要是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为核心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常账户失衡有所好转,但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仍在继续,突出表现为主要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堪称最高的投资率和最低的最终消费率。如此高的投资率难以为继,特别是在投资边际收益率下降的背景下。
其次,产能规模和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总量急速膨胀,周期性行业等普遍出现产能过剩,并且在2011年后加速恶化、扩散。
最后,资产价格膨胀,与基建、房地产链条相关的资产和不可贸易产品价格出现大幅膨胀,住宅和商业地产的价格涨幅尤其明显,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之一。
而从货币和金融的角度看:
首先,实体经济增长对融资的依赖不断加深,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日益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撬动作用,我国经济增长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越来越多的流动性支持;从国家收支看,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总体保持着双顺差,但金融危机后经常账户盈余在GDP中占比下降,我国资本账户的波动性趋于增大,并在2012、2014年先后两次出现持续一段时期的逆差;外汇占款仍是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但在2013年后该主渠道越发难以为继,基础货币供给的主渠道需要转变。
其次,各经济部门债务规模加速上升,其中非金融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增速和累计增长幅度尤其令人瞩目,债务问题逐步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债务规模增速超过GDP增速和各部门收入增速,使得各经济部门的债务杠杆率(各部门债务/GDP)和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目前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杠杆率超过150%,居世界前列。根据标普公司估计,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市场规模在2014年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最后,金融系统资产规模快速扩张,给实体经济提供了巨量流动性支持,以为度量的货币供给量高居世界首位,社会融资总量也不断扩容。与上述规模对应,我国央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均远超美国,高居世界首位。
从纵向看,实体经济三方面的特征层层递进,可简要概括为:投资形成资产或产能,资产的核心是资产价值。货币和金融层面的上述特征也可简要概括为:融资的主要形式是债务融资,而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债务融资对应着货币的创造和流通。
从横向看,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存在三组对应关系:投资对应融资;产能或资产对应债务;资产价值对应货币。三组对应关系构成了一个三重“表里”依存的系统。
图2-1: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之间的三重对应关系
图表来源:中信资本
具体来说:
⑴投资对应融资,实体经济层面的投资主导对应货币和金融层面的融资扩张;
⑵产能和资产对应债务,实体经济层面的产能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对应货币和金融层面的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⑶资产价值对应货币,实体经济层面的资产价值变动对应广义货币供给的变动。
上述每一重对应关系就好似一枚硬币的两面,难以分离。三重纵横关联的关系,提供一个简单明了的框架,便于更全面地把握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8年后)我国实体经济和货币金融的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