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系列教材》:
本雅明用自己短暂而颠沛的一生为我们展示出人类精神世界丰富的可能性。作为一位诗人、文学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精神病理学的研究者,本雅明在敏锐的思考中体验时间和空间的同时,也体验着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张力。他创作出具有文学价值和意味的哲学文本,探讨艺术在工业文明时代通过“复制”而达成的“异化”程度。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将目光集中于“复制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影响:从传统绘画到摄影技术,从古老剧场到荧光幕前。“复制性”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基本特征。复制技术穿越扭转了艺术品原有的时空场域,也使其原有的历史性摆脱了人的控制。电影这种全面的复制技术在与群众运动结合创造新的历史进程上是“强大的代理人”,但是它同样具有“扫荡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本身的“光韵”在粗暴和无限接近的复制中消失,艺术品的“真”已经失去意义;随着礼仪的功能,膜拜的神性与艺术品的割裂,它的礼仪价值逐渐被“政治”价值所取代。电影出现了,新技术带来的革命开始了。这场革命击碎了原有的艺术特质:“美的光韵”、“艺术的真”、“膜拜的神性”;艺术的特性将被重新定义:能够无限复制的新艺术在展示和被观看中实现其艺术价值。同时,“我们只有通过摄影机才能了解到视觉无意识,就像通过精神分析了解到本能无意识一样。”因此,电影因其无限复制和造梦的特性成为了大众“对无意识的治疗性宣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