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中国古代军队》:
后代帝王及官员的仪仗制度,史籍又称为卤簿。“卤”字亦作橹,又作“柚”,音义相同。卤即大盾牌,以甲为之,坚硬可御敌。是指大檐;簿,郎为著之簿籍之意。由于甲盾有先后排列之序,且有专簿籍记载,帝王外出时仪仗队须得遵循,故称之为“卤簿”。“卤簿”之名开始于秦汉。这时的仪仗较先秦更为显赫、威严。史籍记载,战国前后诸侯出行的侍从只有九乘,而秦汉时,皇帝“大驾”有公卿奉引,大仆御、大将军陪乘的侍从车队竞达八十一乘。就是“法驾”,即规格稍低的皇帝出行仪仗车队亦有三十六乘。
唐代以后帝王及官员出行的仪仗在文献中有较完善的记载。据《通典》记载有唐代皇帝大驾卤簿为:导驾者先后为唐京畿地区的地方官万年县令,京兆牧以及朝廷重臣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后是“清游队”,警日泽旗二,分左右,各有二人执,二人引,二人夹。再后是金吾折冲二人,各领四十骑,戎服,分左右。再后是金吾大将军,二人,分左右……整个皇帝大驾的仪仗队伍,从朝廷重官到侍从护卫,鼓乐旗盖,车骑扇辇,清道杂役……前后排列计有120多列次。而其中较多列次都是一个庞大的方队或纵队,有12人至300人不等。如左右威卫折冲都尉各一人,都领掩后200人,各执大戟刀檐弓箭及弩,50人为一行。左右厢步甲队有48队,每队25人,共为1200人。粗略计算,皇帝大驾仪仗总人数竞达万人之余,浩浩荡荡,耀武扬威,赫赫阵势,何等壮观!
皇室一般成员和官员的仪仗其规格虽比皇帝低得多,但大官们的仪仗亦是十分堂皇。如唐宋时,一品官卤簿,除鼓吹、伞、扇、幡、盖外,戟、刀、盾、弓箭与兵仗多至三百数十人。除僚佐之外,随从、清道、车骑、驾士亦在40人以上。但明代官员仪仗似趋于简省,公10人,侯8人,伯6人,一品至三品亦6人,四品至六品4人,七品至九品2人。引道七品以上者三对,用锡槊、钢叉、藤棍;八九品只用竹篱一对引道。清代品官仪仗中等级最高的是总督仪仗,用伞、扇、旗,枪、兵拳、雁翎刀、兽剑、藤棍、钢棍、皮槊、迥避牌,肃静牌等十七对。
总之,古代仪仗制度主要起维护统治阶级尊严和权势的作用,也是古代专制社会和奴隶、封建等级制的象征。
在我国古代,“礼”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礼,可以指一个时代的典章制度,即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称为“礼”。比如夏礼、殷礼就是指夏代和殷代的典章制度,周礼就是有关周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狭义的礼,则专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规矩、仪节,如当时各级贵族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观、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
……
展开